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历经兴起、发展和稳定的过程后,农民工群体逐渐庞大,到去年已达到2.4亿之多。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已占61%以上。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城市也同时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工的人生。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就业、讨薪、子女接受教育、户籍、情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98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文章《1989中国第一号震荡》,成为中国最早关注“民工潮”的深度报道之一。随着媒体对农民工的细化报道,农民工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民工群体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也在随媒体视角发生着变化。“边缘化群体”1、“弱势群体”2、“犯罪分子”、“可怜虫”、“倒霉蛋”3等,像一个个标签贴在了农民工身上,他们呈现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也被标签化、污名化。这样的报道不仅没有解决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反而侵犯了农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剧了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应该以何种形象展现于媒体报道中?如何让媒体在报道中建构农民工正面的媒介形象?本文将以三家党报和三家都市报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为例,根据农民工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研究国内不同种类报纸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再现,挖掘影响媒体报道真实再现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建构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全文共三万余字,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背景、社会关注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农民工30年来的发展进行综述。分析议程设置下媒体报道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呈现。第二部分对不同媒体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比较分析,包括目标媒体的选取、农民工面对的现实问题、党报和都市报对农民工的不同报道等等。通过引入媒介形象的概念,比较分析党报和都市报在报道数量、报道主题和新闻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挖掘影响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深层机制。第三部分在前文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机制、媒体社会责任、媒介议程设置、公民媒介素养等角度,建设性地提出改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完善政策制度、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传播者媒介素养、受众媒介素养及农民工自身的媒介素养等等。最后,提出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结语部分指出,笔者对媒介形象的理论体系研究还不透彻,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