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为国家药典委员会资助项目(编号:YD-070)。论文完成了九香虫质量标准起草;针对九香虫的几种掺假、掺伪现象提供了简便有效的鉴别方法;根据九香虫的临床中医功效开展了相关药效学研究;针对九香虫昆虫的化学特性,探讨了红外指纹图谱、PAGE和SDS-PAGE电泳鉴定方法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比较了九香虫与其伪品小皱蝽的性状及显微特征。发现九香虫及其伪品小皱蝽一处新的性状差异,可以作为区分二者的重要特征;二者粉末显微特征主要区别为:小皱蝽具有九香虫没有的毛窝类型,可有效用于九香虫及含有九香虫中成药的品质鉴定,补充和完善了《中国药典》九香虫的显微鉴别项。2对九香虫进行了化学质量鉴定。制定了九香虫脂肪酸的薄层鉴别方法。分析了总灰分、水分、浸出物等数据间的相关性,表明以总灰分及水分限量控制九香虫的质量是有意义的。3从质量较差的1个九香虫批次中分离鉴定出掺伪成分——硫酸镁。用配位滴定法测定了九香虫批次中硫酸镁的含量,对掺硫酸镁加重的九香虫性状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快速化学定性鉴别方法。4对九香虫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定。在红外光谱4000-500 cm-1的范围内,九香虫的石油醚提取物有7个共有峰,九香虫的脱脂粉末有9个共有峰。红外光谱可用于判别九香虫掺硫酸镁及掺外来油两种掺假现象,为控制九香虫的内在质量提供一定依据。5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检测法测定了九香虫中总蛋白质含量。表明不同批次九香虫中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且与药材新鲜程度、掺伪、贮藏保管相关,从食用营养角度考虑,以编号1(产地贵州)、2(产地贵州)、5(产地云南)、12(产地云南昭通)这四个批次的九香虫质量较好,含量在7.33-8.50%。6采用系统化学分离法,分别制备了九香虫水煎液及九香虫乙醇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进行体内抗凝试验(毛细玻管法)及体外抗凝试验(TT法和血小板聚集试验)。九香虫各提取部位在体内、外均具抗凝活性,九香虫的抗凝活性可能是水溶性部位及脂溶性部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九香虫水煎液在体内可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及“寒凝血瘀”模型小鼠的凝血时间,在体外可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7采用PAGE及SDS-PAGE电泳法对九香虫蛋白质进行了鉴定。表明本法九香虫蛋白质电泳谱带特征明显,重现性好,但尚不能区分正、伪品。本论文针对目前九香虫及含有九香虫的中成药质量控制难题,提出简便实用的鉴定方法,对九香虫的品质鉴定和质量控制具有参考价值,为九香虫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九香虫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