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球这一运动项目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属于田径项目中的田赛项目,在整个田径运动项目中占与很重要的地位。男子铅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896年就以正式的比赛项目出现在第一届奥运会,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史。世界纪录从15.54米(美国选手罗斯在1909年创造)逐渐的提高,不断的攀升,目前为止男子铅球的世界纪录已经达到了23.15米,整整提高了7.61米。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男子铅球的世界纪录将会继续地被刷新。研究分析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男子铅球运动发展进入了低谷。较之世界上的田径强国来看,我国男子铅球开展较晚,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水平不高。从整体成绩上来看,我国男子铅球首次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是在1990年6月产生了新的全国纪录,当时成绩为19.87米,至此之后,我国男子铅球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未能创造出较为理想的成绩,当世界著名的男子铅球运动员都纷纷突破了20米大关后,我国男子铅球的水平停滞不前,20米这一大关成为我国男子铅球的一道屏障,始终不能超越,也成为中国男子铅球运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个难关。我国男子铅球直到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才出现了新的希望,首次突破了20米,使得我国男子铅球在低谷中找到了反弹的机会,这一成绩是由山西代表队的张奇创造的,成绩为20.15米。虽然走出了20米这一瓶颈,但是也只是个别运动员的昙花一现,并没有带动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崛起,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男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全面的定量运动学分析,通过对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探索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之路,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男子推铅球技术,提高我国男子铅球整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的左腿后摆都普遍偏高,后摆的幅度控制不好,右脚蹬地角偏大,加大了身体在在垂直地面方向的矢量上的速度,而向投掷方向的水平速度受到了影响,影响了滑步阶段的整体技术,不利后续动作的发挥,造成成绩不理想。(2)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滑步阶段的滑步时间这一技术参数表现出了技术的不合理性,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左右腿在滑步阶段的配合不够协调,摆和蹬的技术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蹬摆技术的不合理,导致了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之间的差值较大;同时滑步中上体控制不好,过早的上抬上体,并幅度较大,影响了超越器械的动作质量。(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研究对象在左脚落地瞬间左侧臂已经全部打开,这就说明左脚落地瞬间对左肩和左臂的控制不好,没能把握好适应的时机,身体不能够完全扭紧,上体过早的抬起,没能形成髋领先肩的动作,对在最后用力阶段,力量的爆发不足,出手速度和力量都较低。(4)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由于左脚着地角相对较小,加大了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得身体重心和铅球上下起伏过大,造成了整个技术动作上下起伏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平稳性,从而影响了技术的连续性。(5)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左膝角偏小,左脚着地瞬间左腿膝关节角度没有控制在适应的范围内,身体左侧支撑动作动作不明显,屈膝动作太大,造成了身体重心较低,铅球速度的增加幅度较小,运动动量的传递不够。(6)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瞬间,左髋没有充分蹬伸,形成了屈髋动作,上体前移动作不明显。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