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碳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有效的引导整个宏观产业结构,处于同种技术水平下的不同产业,其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基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1997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云南统计》年鉴1997年至2008年各类能源消耗数据,以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系统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对云南省1997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系统的描述。分析这一时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和全省历年碳排放量变化的关系,并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对基于低碳标准限制下云南省2020年建设用地的数量予以预测,以期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具体研究过程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云南省1997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变化和云南省1997年至2008年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运用单位根检验法对二者进行平稳性检验证明了两者为平稳序列,再运用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之后的johansen协整性检验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再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在对各类用地1997年至2008年面积变化与碳排放量变化的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面积的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不大,而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2)分别计算出云南省1997年至2008年各类主要用地的碳排放量,再与全省1997年至2008年碳排放总量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历年的碳排放量都占到全省总碳排的93%以上,而且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占全省总碳排放量的比重上都处于一直上升趋势,在2008年,其总量达到全省碳排总量的96.45%。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历年的碳汇量都占到全省总碳汇的99%以上;单位面积林地的碳汇量分别是耕地和园地的碳排的242倍和214倍,是建设用地碳排的0.76倍。最后本文在基于我国低碳目标的碳排放量标准限制下,预测出云南省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98.96万hm~2。(3)针对本文的分析,提出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实行差别供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合理保护以林地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策。
其他文献
叙述了铸态QT450-15高韧性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化学成分、脱硫处理、球化及孕育处理等主要工艺因素对铸件生产的影响。
以梳理与构建课堂教学线索的方法与策略为切入点,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与方法,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阐述了教学线
早强剂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影响很大,本文主要针对几种早强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掌握其使用方法,避免使用不当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正> 一、食品酸碱性的知识 1.什么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酸性食物是指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形成酸性物质,又称为成酸性食物;而碱性食物则是指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形成碱
在农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农产品物流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刺激生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之外的农产品第三利润来源,对改善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
为了解合肥市药店出售的中药材中重金属的残留污染情况,测定了合肥市售的21种中药材中重金属镉(Cd)、铜(Cu)、铅(P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别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有着显著
目的:观察运用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12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67例)和对
对苏教版新教材化学2(必修)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中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的"活动和探究"FeCl3溶液与 KI 溶液反应的实验从理论分析、科学猜想、动手实验三
文章概要介绍了科研论文中列联表资料的类型及统计方法。结合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列举了列联表资料统计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将χ2检验视为分析列联表资料的万能工具;忽视对列联
<正>从"学院派"词语本意阐释,"学院派书法"教学的倡导与实践,应该追溯到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诸前辈。关于这一层面的价值认知,陈振濂在《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