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节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旅游资源,打造美丽生态旅游基地,其中尤以全球第112个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为代表,拥有“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的织金洞深藏着世界上最细长、最雄伟的钟乳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重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1。因此在仔细研究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本地优美自然资源的开发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但能够很好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还能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景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自己长期的美术教学经验和对织金洞的实地考察,再加上吸收其他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自然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为研究目标,以毕节市本地织金洞溶洞自然资源进课堂开发应用为对象。首先总结织金洞的值得学习美学价值,遴选出其神秘、奇特、阔达等形态独特性质,再是通过教育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并结合美术教学、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详细调研了毕节市织金县第三小学和织金县龙场镇乡村的美术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情况,收集了织金洞自然景观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最后根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结合当前毕节市织金县第三小学和织金县龙场镇乡村小学自然审美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小学美术教学参考的现实模板,指导小学美术课堂引入溶洞审美教学之中,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加强对织金洞审美意义的研究,不但能够提高小学生对织金洞的认知,提高小学生对这一宝贵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还能够结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把两者相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能够根据本地具有较高审美学价值的自然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授课模式或者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和地方资源的完美契合,实现传统模式教学法的有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