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儒佛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gaalove4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自先秦至于宋明又发展到五四以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在多元思想的并立中不断经历着碰撞与融合。发展至现代新儒家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与思想危机,儒学的生命力迸发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观,在重新估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亦经历了一番全新洗礼,涌现出一批被称作“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家。梁漱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其学术思想特色集中在他的儒佛思想之中,并以“兼通儒佛”的思想特色展现其独特性。本文认为,梁漱溟“兼通儒佛”的学术思想贯通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其思想之“兼通儒佛”经历了自儒家至佛家,再由佛家返归儒家的复杂历程。他在晚年的时候被称为“最后的儒家”,自己却说一辈子都是个佛徒;儒家提倡“内圣外王”,而梁漱溟先生却是“外儒内佛”。钻研佛学是梁漱溟早年的不懈追求,为儒学正名的责任感又让他转向儒家之学。他是一个可敬的儒者,又是一个可爱的佛徒,他追求的是儒佛二家内在的精髓和灵魂,其思想历程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和人生经历中不断摸索前进,为了更好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而不断超越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梁漱溟佛学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梁漱溟的家庭背景和早年人生入手,探究其接受佛家思想与创作《究元决疑论》的心路历程,并由此引出梁漱溟进入北大教学的契机。第二部分介绍了梁漱溟从佛学思想到儒家思想的转变。清末民初的儒学危机影响下,社会秩序趋于崩溃,梁漱溟的父亲梁济痛心于清末灭亡、社会混乱的局面,最终投湖自尽以明志;在北大教书的梁漱溟面对着学术自由的环境,也生出了争强之心,这些都成了促使他创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动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佛到儒的思想转变。第三部分介绍了梁漱溟对于儒佛二家的主要思想观念,主要从儒佛之异入手,也部分地体现了儒佛之同。对其观点总结提炼为四个方面,即为儒佛起源、出世入世、做何工夫、苦乐对比,从以上内容出发对儒佛二家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说明与解释。第四部分介绍梁漱溟在儒家和佛家思想影响下,实现了对二家的融合,在一生的追求中始终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首位,身体力行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了自身的内在价值。
其他文献
针对配电台区低电压现有多指标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设计不合理问题,提出了基于低电压程度、用户受影响程度、设备参数合格程度多层次多指标的配电台区低电压综合情况评价体
文章以某500 kV变电站为例,对其远程监控及对调度方案的设计实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500 kV变电站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一些可行方案。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当下关于现代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步,二者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代大农业理念,根据本地区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中日交流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中日间文化的交流。因此,二外日语教学也不能仅仅以教授语言为目的,利用有限的课时融入日本文化的教学内容更有助于达到二外日语教学的目标
途径之一——读中悟:审美感受力素养的培养审美感受力是指经由感觉器官进入心理活动而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的能力。语文新课标要求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因此,汉语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当今世界都在加快教育的发展,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和主体,“素质教育”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教育。其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的挣扎、徘徊等误区,解决不正确的观念,使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
摘 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信息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一门教学艺术,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 优化  中圖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146-02
期刊
<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评议是合议庭审理案件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其能否科学、高效运行,直接影响案件审判质量,关乎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到公平、正义。评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