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50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RE的中医分型,并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诱因、胃镜分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相关因素与RE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临床RE的辩证论治提供更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脾胃科病房及门诊,经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收集患者病例信息,提取与本研究的相关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诱因、胃镜分级、HP感染等),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分别录入SPSS22.0软件中,运用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两种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调整后的P值,依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150例RE患者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150例RE患者中男性86例(57.3%),女性64例(42.7%),男女的比例为1.34:1。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为56.58士14.12岁。年龄主要为中年人(48%)和老年人(41.3%),病程主要为1年-5年(36.7%)以及<=1年(36%)。明显诱因为情志不畅,受凉,劳逸失常,饮食不节,其中情志不畅为主要诱因,占比达46.9%,胃镜分级以A、B级为主,分别占比48%及42%。2.150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本研究中中医证型分为6种,按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证(40%)>肝胃郁热证(25.3%)>脾胃虚弱证(12%)>脾胃湿热证(10%)>脾胃虚寒证(6.7%)>胃阴不足证(6%),主要以肝胃不和证为主,其次为肝胃郁热证。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性别:中医证型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中医证型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证型均多分布于中老年组,其中脾胃湿热证多分布于中年组,肝胃不和证多分布于老年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中医证型与病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多分布在1年-5年,肝胃郁热证及脾胃湿热证多分布1年-5年,脾胃虚弱证与脾胃虚寒证多在<=1年,胃阴不足证病程多大于5年,其中胃阴不足证与肝胃郁热证及脾胃湿热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分级: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以B级为主,胃阴不足证以D级为主,其余证型都以A级为主,其中肝胃郁热证与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P感染:中医证型与HP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吸烟:中医证型与长期吸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肝胃不和证最多,脾胃湿热证长期吸烟患者最明显,脾胃虚寒证则以偶尔吸烟或不吸烟患者最明显,其中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及脾胃虚寒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饮酒:中医证型与长期饮酒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肝胃不和证最多,脾胃湿热证长期饮酒患者最明显,肝胃郁热证与脾胃虚寒证则以偶尔饮酒或不饮酒患者最明显,其中脾胃湿热证与肝胃郁热证及脾胃虚寒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病(高血压、T2DM、食管裂孔疝):中医证型与三种合并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E的发病多为中老年男性,病程大多在1年-5年,发病大多以轻度为主;2.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胃不和证(40%)>肝胃郁热证(25.3%)>脾胃虚弱证(12%)>脾胃湿热证(10%)>脾胃虚寒证(6.7%)>胃阴不足证(6%),中医证型主要以肝胃不和证为主,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与肝、脾胃关系密切;3.年龄、病程、胃镜分级、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等因素对RE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