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色素结石在人类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除了与人体的代谢功能有关外,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被认为与胆色素结石形成有关。其中一个细菌来源可能来自于肠道内的细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异常及其继发的细菌移位,参与了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先前的研究小组通过饮食诱导的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观察到肠黏膜屏障功能存在异常。这一现象提示我们,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在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的某些环节中发挥一定作用。那么,在人胆色素结石患者中是否也存在着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我们用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率指标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胆色素结石患者中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情况,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肠黏膜屏障功能,来探讨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1.收集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微创、胆道外科收治的患者35名,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按照结石部位和性质分为胆囊胆固醇结石组(CS组,n=9),胆管胆色素结石组(PS组,n=10),并设立胆囊常见疾病——胆囊息肉组(GP组,n=8),另收集非胃肠道疾病患者8名作为对照组(CON组,n=8)。全部病人无胆道急性炎性疾病发作,无梗阻性黄疸,无腹泻。2.患者清晨空腹口服乳果糖、甘露醇混合液30ml(含乳果糖10g,甘露醇5g)后,正常饮食,收集24h尿液。将尿液混匀后计量,每份样品留取2ml,加入一滴防腐剂甲苯后,—20℃保存。3.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患者口服双糖后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以此反映肠黏膜通透性。
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率(L/M):与对照组(CON组)相比,胆管胆色素结石组(PS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率升高(p<0.05),提示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而胆囊胆固醇结石组(CS组)及胆囊息肉组(GP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率无明显升高,肠黏膜通透性相对良好。
结论:肠黏膜屏障功能与人胆色素结石成因具有相关性,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可能参与影响胆色素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