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降和胃Ⅰ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疏降和胃I号方(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化裁)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客观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初步探讨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02月-2017年0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中诊断为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予疏降和胃I号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兰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GerdQ量表、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食道测压、24小时PH/阻抗监测的结果,最后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反流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后GerdQ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两组方案疗效相当。2.中医证候比较:两组治疗后肝胃不和症状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等级进行比较,结果亦显示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验组方案改善作用更明显。3.食道测压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LESP)及远端收缩积分(DCI)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提示两组方案均能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部收缩能力,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两组方案疗效相当。4.24小时PH/阻抗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后DeMeester评分及总反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提示两组方案均能改善反流情况;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两组方案疗效相当。5.焦虑抑郁情绪比较:两组治疗后SAS、SDS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提示两组方案均可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验组方案改善作用更明显。6.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SAS积分的相关系数为0.402,与SDS积分的相关系数为0.321。结论:1.疏降和胃Ⅰ号方对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反流症状、中医证候、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食道体部收缩能力、反流情况及焦虑抑郁情绪均具有改善作用。2.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反流病与焦虑抑郁状态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0.321。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国产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从2000年6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目的:  探讨高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与脑动脉硬化程度、血瘀证的相关性,丰富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动脉硬化的研究。  方法:  1、前瞻性纳入2016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