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用薄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对其添加转光剂使薄膜具有转光作用可以显著的提高农作物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传统的转光剂主要包括有机染料类、稀土配合物类、无机盐类等,这些传统转光剂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往往存在发光效率低下、易团聚、成膜困难、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因此研制更加高效的转光材料对高效利用光能至关重要。本文制备了三种新型转光材料,并将其制备成膜,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以荧光效应较强的稀土铽为中心,选择高分子长链聚乙丙交酯为第一配体,对水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实验确定了铽、聚乙丙交酯以及甘氨酸为优良协配体的最佳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可以对配合物荧光强度产生增强的效果,其中十二烷基磺酸钠效果最好;同时探究了酸碱性对体系荧光的影响。最终确定在pH为9的情况下,铽:聚乙丙交酯:甘氨酸:十二烷基磺酸钠为1:0.5:3:1时荧光效果最强。对于获得的铽-聚乙丙交酯-甘氨酸配合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249nm,发射波长为544 nm,将该配合物以掺杂法制备聚氯乙烯薄膜,得到的薄膜可将太阳光的紫外光转化为作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可见光。(2)选择荧光效应较强的稀土元素铕为中心离子,以甲基苯骈三氮唑为第一配体,以邻菲罗啉为协配体,对乙醇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荧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了铕、甲基苯骈三氮唑和邻苯二甲酸癸酯的最佳体积配比。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会显著的增强配合物的荧光。对于获得的铕-甲基苯骈三氮唑-邻苯二甲酸癸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配合物,将其掺杂到塑料薄膜中,并对薄膜荧光表征。得到荧光激发波长为350 nm,发射波长为613 nm,即得到可以使太阳光的紫外部分转换为农作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红橙光的稀土光转换膜。(3)选用荧光效应强的罗丹明B,以聚乙二醇1000为长链,通过酯化反应对其衍生,得到具有脂溶性长链的罗丹明B衍生物。并对获得的衍生物进行红外、荧光表征。对于获得的罗丹明B衍生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568 nm,而发射波长为603 nm,将该衍生物以一定比例加到农用塑料薄膜中,制备出可以使日光的黄绿光转化为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红橙光的有机光转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