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由此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学术层面上,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对如何度量和刻划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内涵和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由此对政策的制定、中央决策和调控造成了困难。比较而言,经济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模型研究或趋异分析,地理学界大多进行的是区域差异、差距与政策探索等研究。但整体来看,就方法而言,不论是经济学,还是地理学的研究,指标选取大多是基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等经济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不等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外,还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人类发展不平衡。所以,对其评价的评价域只限于经济指标是不够的。首先,从根本上来讲区域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祉水平。其次,福祉的某些非经济变量往往与经济变量在空间上是不一致的。可见,经济变量的区域不平衡不是最重要的,分析福祉变量的区域不平衡才是最重要的。据此,从福祉层面透视区域发展不平衡才是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所在。从福祉和福祉地理学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应该关注福祉、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即从空间维度研究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空间差异,从时间维度研究各区域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福祉地理学以研究福祉的空间不平衡作为研究核心,为本论文从福祉层面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但必须指出的是,以往的福祉地理学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福祉水平空间差异层次,这是不够的。一方面,从福祉概念本身而言福祉是一个“伞状多元”的、有主观和客观两种认识视角、以人的“良好生活状态”为中心的比较复杂的概念。所以,要深入研究福祉,必需合地理学多种研究途径之力,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多种角度来重构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另一方面,从福祉和区域发展的关系而言,还需要深入分析福祉和区域发展的关联机理,拓展福祉地理学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价值,以寻求对福祉水平空间差异的深层解读路径。为此,受地理学空间知识的启发,本论文建构了一个概念——“福祉空间”,并以空间解读为嵌入口,整合福祉的客观和主观涵义,将福祉的客观度量和主观感知结合起来。在全面理解福祉的基础上,以“福祉空间”为媒介,通过整合“空间透视”和“区域研究”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范畴,作为以福祉空间作为评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依据,达到基于福祉空间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目标的理论前提。根据以上研究思路,为达到基于福祉空间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目标,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研究综述,包括第一和第二章。第一章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分析视角,概括了主要研究方法、框架内容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福祉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其中,第三章主要对福祉的概念化、研究范式和方法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从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入手,重构出了福祉地理学研究框架——WOSTEEM框架。第五章首先对福祉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空间概念进行了述评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祉空间概念性框架,对福祉空间的概念,福祉空间的维度及其构建等进行了研究,以此构建了基于福祉空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第六和第七章。其中,第六章基于省级区域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福祉空间综合测评框架,应用环境污染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集中化指数、GIS技术等方法对中国区域福祉空间进行定量评价、类型划分和时空演变等研究,并采用象限图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福祉空间的演进路径。第七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进行了探讨,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福祉空间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其决定因素的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福祉空间综合评价得分和决定因素得分,应用象限图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6市福祉空间的特征和类型进行了探索。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是结合前面章节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概括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贡献和结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区域福祉空间存在地区差距,但从1990-2005年差距在不断降低;②与经济的福祉空间相比,各省区之间非经济福祉空间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③1990-2005年中国西部地带福祉空间增速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福祉空间得分较高的东部省区受到环境污染因素的惩罚较大;④1990-2005年中国区域福祉空间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历了从低福祉不协调型到经济福祉先导型再到高福祉协调型的演进路径,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和特点:⑤长三角福祉空间整体上形成了以“上海—苏州”和“杭州—绍兴—宁波”两大福祉空间较好的核心地带,以太湖为界,西北部的城市福祉空间较差,尤其是北部最差,而东南部城市的福祉空间较好;⑥根据福祉空间与其决定因素的关联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大致有“高福祉空间——高决定因素”、“低福祉空间——低决定因素”和“高福祉空间——低决定因素”三种类型。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①在地理学不同哲学基础和研究途径分析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认识论、本体论和伦理性出发,对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框架进行了重构,以此创建了新的WOSTEEM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②定义了福祉空间概念,建立了福祉空间的研究理论新框架,并以此构建了福祉空间测评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③建立了区域发展和福祉空间之间的关联机理,由此将区域发展和福祉空间两大研究范畴对接起来,补充和拓展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