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及提升对策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中国是受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甚至可能会成为中国崛起最大的变数。上海滨江临海、地势低洼,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近年来,解读气候环境变化的原因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指出,过去百年以来的全球气候增暖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产生的,近5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IPCC2007)。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了自然对气候的影响,给地球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探索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成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国际全球变化核心计划之一的“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影响因素计划(IHDP)”认为人类活动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驱动(人口数量、制度和法规、需求和期望)(IHDP,1990)。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最好在所有有关公众的参与下,通过了解全体公众的需求和期望,调节和规范人类活动,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联合国《RioDeclaration》,1992)。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候变化公众意识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它决定着能否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的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现状如何还缺少深入研究,因此全面深入把握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变化特征,明确影响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最显著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公众环境意识越来越引起关注,国内外针对公众环境意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通过对国内外公众环境意识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及综合分析后,发现1989年以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1989-1998年为初级启蒙期,1999-2006为快速觉醒期,2007-2009为繁荣发展期,环境意识调查的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调查的目标群体类型多样,调查地区覆盖较广。但是目前的环境意识调查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调查研究的持续性不足,缺少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以及趋势预测   (2)调查研究的互补性不足,缺少区域间的互相联系和对比分析   (3)调查研究的延续性不足,缺少对环境变化现象与背景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分析和提升对策分析多为定性说明或一般性的评价   (4)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不足,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为此,这里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以把握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政府制定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通过统计回归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近10年中国公众、过去5年上海市公众的环境意识演变过程做出判断,并对未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弥补目前中国环境意识研究缺少持续性和连续性、以静态分析为主,时间序列动态研究较少的不足。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过去10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环境意识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2007-2011年,上海市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整体呈现略微上升趋势,环保行为是环境意识总体水平提高的主导因素,环保满意度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未来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将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2008-2017年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019年左右将可以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   (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统计回归分析法开展了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公众环境意识对比分析,尝试将环境意识与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进行关联,定量分析各城市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和环境意识水平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各个城市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差异明显,表现为东部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最高,归因于东部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最高,西部城市次之,中部城市最低,环境意识的3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保行为)与应对环境变化能力的6个因素(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环境状况、公众意识、人口数量、节能减排)之间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上海市的教育水平最高成为上海市综合水平最高的主导因素。   (3)通过对上海市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实证数据,分析上海市过去5年、城乡公众、上海与香港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变化特征,从时间、区域对比、跨区域对比三个维度对上海市公众的环境意识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的把握。研究发现,上海、香港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上海市公众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环境状况好转的期待值、对于人为因素的主导力量和环境保护与日常生活的切实关系认识上均高于香港公众,香港地区公众对于环境教学内容的认可度、为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比上海市公众略高;上海市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中心区居民对于温度升高的认可度和环境状况好转的期待值更高,为环保的支付意愿更高,更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方式接受环境教育,更集中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瓦联网来了解环境状况的信息,认为目前上海市最严重的污染是空气污染;郊区居民的环保态度更积极,对周围人和自身的环境意识评价更高,更集中于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来获取环境状况的信息,认为目前上海市最严重的污染是水污染。   (4)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分类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开展上海市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作为潜变量,定量分析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扩展了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为结构方程模型在环境意识研究领域里的深入和完善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意识因素、环境因素、情景因素5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上海市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其中经济因素与环境意识因素的相关性最强,情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次之,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第三。其观测变量中,出生年、人均月收入、环保意识、居民委员会个数、公园数对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线路板需求量大增。线路板有机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而增大。线路板有机废水是一种高COD,难生化降解,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水。线路板有机废水含有高毒
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各种空气污染物(包括室内空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期刊
学界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以类的延续以及类的延续所达到的伦理共同体取代灵魂不朽的公设.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康德哲学中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的区分.康德的历史哲学属于反思
《不惑之路:伦理经典与当代中国伦理问题研究》(以下简称《不惑之路》)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梳理及对中国市民社会历史发展的剖析,提出个体安身立命、民族伦理精神合理确证性
导电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耐低高温、密度小、易于制造和耐腐蚀及电导率在大范围内可控等优点,广泛用于航天工业、医用、生活等领域。目前导电橡胶复合材料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降低导电填料用量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导电性能。研究发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导电填料的并用,可以对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产生协同作用,获得具有优良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复合材料。本课题使用两种导电填料并用,主要研究不同填料的添加量及配比对复合材料导
1920年直皖战争结束后,被北京政府通缉的九名安福党人逃匿于东交民巷内的日本使馆,被日本公使接纳保护.中国政府随即提出引渡要求,引发了中日关于引渡安福党人的交涉,日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