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和实施,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1984年达到阶段性最高产量后,全国粮食的生产出现了徘徊,同时土地分散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生产资源的争夺越发激烈,为了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规模生产的矛盾,党中央引导、鼓励农户开展多形式的规模经营。现阶段,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理论界和政策界已有基本共识,但作为一种在我国普遍适用的农业经营模式还在探寻之中。本文主要基于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报酬理论和生产关系理论对规模经营进行研究。为了探究农业规模经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选取湖北省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地区,以水稻种植规模为例,基于2004年农村固定观测点数据和2016年湖北省水稻生产的调研数据,首先对抽样调查的农户进行水稻种植规模的划分,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针对2004和2016年数据的对比分析模型各个变量的影响,其次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别基于产出水平目标和规模收益目标研究规模经营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1)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规模经营的推进和土地流转的日盛,新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带来机遇,对水稻生产有积极引导作用。因此,要以村集体为基本单位落实规模经营的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完善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增加农业保险及种植补贴。(2)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主要在0-0.33公顷,但实证表明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稻单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收益目标下,农户更接近“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因此要根据地区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培养新经营主体水稻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3)水稻种植中土地对水稻产出的弹性最大,通过要素产出弹性的计算表明样本农户水稻种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因此,要加强土地流转和集中实现规模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出水平下的土地块数与单产呈现正相关,但规模收益目标下的土地块数与利润呈现负相关。(4)从农户特征变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户的年龄集中在40-60岁,且户主年龄越大水稻产出水平越高。其次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规模收益目标下模型中教育水平的显著性更高,说明追求利润的农户会更加注重农业经验和技术的学习,从而不断地从规模经营中获取利润。因此,要重视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教育,并通过“一控、两减、三基本”合理使用现代生产要素,提高水稻产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基于农户层面运用2004年和2016年的样本农户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以此加深研究,同时,为了探究土地细碎化程度对于规模经营的影响,将以土地块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2)在数据的获取上,为了保障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通过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以获取2016年最新数据,使得论文结论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