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流量的丢包率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到端丢包率是基本的网络性能测度。因为受到网络规模、应用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丢包特征的测量和估算一直以来都最具挑战性和最难以测量的网络性能参数。本论文从实测流量的角度出发,研究面向用被动测量方法获得的实测IP Trace数据的丢包率相关测度计算方法。基于单向完整TCP流记录,对IPTAS系统在江苏省网边界采集的时长超过1000小时、总存储量超过46T、时间跨度近10年的全部IP Trace数据进行了系统地面向丢包率相关测度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测量发展现状,并对网络性能测量,特别是丢包率测量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然后对丢包率、重传率和乱序率等测度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与描述,通过对TCP协议相关特征以及与丢包的关系的研究,选取单向完整TCP流作为分析对象,确定了本论文需要测量的丢包率相关测度,即首次丢包率、整体丢包率、采集器丢包率、重传率以及乱序率。在实测数据丢包率相关测度计算方法确定的基础上,首先完成了从海量实测数据中获取完整TCP流测量对象的工作。然后在一个IP归属库-IPCIS的支持下,从整体和分区两个角度完成了丢包率相关测度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并对IPTAS中采集的所有实测IP Trace数据进行了出/入方向总体和5min时间粒度的丢包率相关测度的计算。最后,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的角度对丢包率相关测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网络流量和网络距离对丢包率都有直接影响的结论。还完成了两个现有的基于流记录的丢包估算模型与本文丢包率测度计算方法的结果的对比,给出了估算模型与本文统计方法的优劣以及结果差异。
其他文献
协同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作为CAD技术与CSCW(Computer 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充分地利用异地资源,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信息系统现实安全形势,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亟待我们有效解决。通过提高可生存系统认知能力来创新和完善过去的信息安全观念,强调信息系统仍然具备实现其关键服
3D GIS技术的研究范围涉及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多门学科领域。本文在吸取了上述多门学科领域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将3DGIS应用于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以往的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我们急需一套自动的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去替代人工的工作,于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环境,而且使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必然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现阶段,由于
数据交换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信息系统间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以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通常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异构数
随着制造企业的不断发展,其产品信息也日趋复杂,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其进行一致的表示和描述是制造企业实现产品知识共享的关键;另外,RFID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实时获取产品
本论文针对基于AVS标准的车载移动电视系统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以车载移动电视的快速普及、AVS标准的产业化、流媒体技术应用丁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为课题背景,提出了基
堆溢出是指写到堆内存块的数据大于其内存容量导致超越边界,从而覆盖相邻内存块内容的一种情形。堆溢出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导致程序运行失败、系统当机,甚至利用它改变程序执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