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有能力、有意愿的退休人员再就业不仅有利于增加退休人员收入、充实精神生活,对于缓解庞大老年人口数量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从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再就业情况来看,退休后未再就业的占多数,而选择再就业的占少数,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他们是否再就业,他们再就业存在哪些特点,动机又是什么,对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便成为了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退休前的原职业类型作为划分标准,结合连续性理论、交换理论、活动理论对J市30名退休人员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一)退休人员再就业存在四个特点:非正规就业现象十分普遍、退休后再就业的收入差距较大、社会关系网络是实现再就业的最主要途径、脑力劳动者再就业有着比体力劳动者更强的职业连续性;(二)退休人员再就业存在积极和负面两个方面的影响。(三)增加经济收入、保持身心健康、充实退休后生活、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是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四个主要目的;(四)影响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法规支持情况、家庭成员态度的影响、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技术变革与经济转型的影响。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念的影响、性别的影响、关系网,经济资本和自身素质能力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几点思考:正面宣传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偏差;完善制度设计,保障退休再就业人员权益;建立针对退休群体的人力资源市场;针对退休老龄群体的社会参与进行“空间再造”。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相关领域内已有研究多为结合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本文采取质性研究取向;(二)注意到退休群体的内部异质性,以退休前的原职业作为划分标准;(三)关于退休人员再就业的现状、动机和影响因素当前已有研究着重于解释“是什么”和“怎么办”,而本文着重探寻现象背后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