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VEGF、ECM-1、MVD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及其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的研究,及它们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相关分子生物学依据,进一步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方法:入选我院经病理科免疫组化CD117和CD34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8例,其中发生于胃的60例,空肠与回肠的19例,结肠与直肠11例,胃肠多发性5例,食管3例;对照组为正常胃肠道组织,总共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ECM-1及MVD在胃肠道间质瘤及正常胃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细胞核分裂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VEGF、ECM-1与CD105标记的MVD之间的关系,及VEGF与ECM-1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①9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VEGF阳性表达为65例(66.33%),对照组阳性表达的为0例(0/10),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ECM-1表达阳性的有70例(71.43%),对照组阳性表达的为0例,ECM-1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胃肠道间质组MVD值为7.02±1.02,正常胃肠道组织MVD值为2.03±0.08,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VEGF阳性表达与病人的年龄无关(P=0.817,P>0.05)、性别无关(P=0.825,P>0.05)、肿瘤原发部位无关(P=0.785,P>0.05),而与肿瘤的转移浸润相关(P=0.005,P<0.05)、细胞核分裂数相关(P=0.018,P<0.05),、肿瘤直径的大小具有相关(P=0.018,P<0.05)⑤ECM-1阳性表达与病人的年龄无关(P=0.794,P>0.05)、性别无关(P=0.808,P>0.05)、肿瘤原发部位无关(P=0.745,P>0.05),而与肿瘤的转移浸润相关(P=0.009,P<0.05)、细胞核分裂数相关(P=0.012,P<0.05)、肿瘤直径的大小具有相关(P=0.004,P<0.05)⑥CD105标记的MVD值与病人的年龄无关,无统计学差异(t=1.274,P>0.05)、性别无关(P=1.285,P>0.05)、肿瘤原发部位无关(P=1.578,P>0.05),而与肿瘤的转移浸润相关(P=3.557,P<0.05)、细胞核分裂数相关(P=3.119,P<0.05)、肿瘤直径的大小具有相关(P=3.517, P<0..05)⑦VEGF、ECM-1在GIST之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875,P<0.05)⑧VEGF、ECM-1与MVD之间呈相关性(P<0.05)结论:VEGF、ECM-1与CD105标记的MVD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高度阳性表达,但在正常的胃肠道组织中未见表达或者弱表达可为临床上对胃肠道间质瘤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分子理论依据;它们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的大小,浸润转移、细胞核分裂数)相关,这既可以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又为临床上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相应的帮助;同时也为临床上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帮助,VEGF、ECM-1、MVD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提供在胃肠道间质瘤血管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