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无外乎这样两条:“仕”与“隐”。白居易早年热心仕途,积极进取;后期即洛阳时期则走向“中隐”的道路。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同时揭示白居易“中隐”思想及“中隐”的生活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罗列了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其次还简要论述了中唐以前的隐逸文化与隐士的特点,以期为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出现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共分为三节,分别从白居易所处的思想环境、政治环境及他的人生经历三个方面来阐释“中隐”思想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中唐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对白居易“中隐”思想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白居易复杂的人生经历才是其“中隐”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才是决定他最终走向“中隐”洛阳的主要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白居易退居洛阳之后的心态,即“中隐”之后的心态。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探讨白居易“全身远害”、“知足保和”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第二节阐释白居易“安时委顺”、“优游卒岁”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期望。通过对白居易“中隐”心态的分析,本文认为白居易“中隐”洛阳以后,心态确实趋于平和、淡泊。第三章主要探讨白居易洛阳时期的“中隐”生活及其特征。此章是本文着墨最多的地方,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节主要探讨白居易“中隐”生活的内容,文中认为饮酒赋诗、抚琴伴鹤、寄情山水、潇洒园林、栖心释梵和浪迹老庄是白居易“中隐”生活的全部内容。白居易将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部发泄在诗歌里,于是,诗歌中的酒、琴、鹤和自然山水便是他情绪的载体。本章的第二节努力挖掘白居易“中隐”生活的特质,即务实本真、亦俗亦雅。通过对白居易“中隐”的生活及特质的剖析,本章认为白居易退居洛阳以后,在很多时候,他能够沉湎其中,大体上过着适意的、自在的生活;但是偶尔他也会有忧伤与孤独,而这种心绪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终结。第四章主要论述白居易“中隐”洛阳时期的诗歌风格。白居易前期和后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其诗风的转变,他由早期的重写实、尚通俗和强调讽谕的诗风逐渐变为后期以萧散自然、含蓄隽永为主流的闲适诗风,这种转变虽然有些突兀,也并不排除这其中有故作闲适的意味,因为在他的心底仍然沉潜着对前途的渴望,仍然压抑着志向未伸的苦闷。第五章主要分析探究白居易“中隐”思想的文化地位。于前,白居易对陶渊明的田园隐居和王维的“吏隐”是一种借鉴又是一种超越;于后,他给宋代及以后的文人追求隐逸生活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特别是对苏轼的归隐情结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白居易洛阳时期的“中隐”思想及诗歌创作都是极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