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是一种在广泛的地理分布上具有高度多型性的瓢虫。谈家桢研究得到,异色瓢虫鞘翅上的色斑是由一系列的复等位基因所制约,并按照镶嵌显性方式遗传。自此,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多态性就吸引了众多科学家来关注这种平衡多态性的保持。遗传的多态性似乎是生物为适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所采取的策略。 本文对1989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的采集异色瓢虫进行分析,采集到的异色瓢虫主要色斑类型为:黄底型(succinea)、二窗型(conspicua)、四窗型(spectabilis)、花斑型(axyridlis)。计算出各年的基因频率、表型频率,再与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日照等)作回归分析,找出气候因素与基因频率(或表型频率)的相关关系,同时对产生的相关趋势的原因作了讨论。结果显示与各类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基因频率最相关的气候因素有:十月最低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有效日照。同黑底型、黄底型的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表型频率最相关的气候因素也是十月最低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有效日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真菌茯苓(Wolfiporia cocos(Schwein.)Ryvarden et Gilbn.)的干燥菌核,是我国珍贵的传统中药材。茯苓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极高,保健作用独特,经济价值可观,应用前景广阔。本试验对采自贵州的10个野生茯苓菌核和3个人工栽培茯苓菌核进行组织分离,对所得分离菌株进行菌丝形态及荧光核染色显微观察;筛选适合其生长的最适母种、原种培养基。以13个茯苓野生及人工栽培菌核分离
第一部分:小鼠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获取小鼠IFIT1 ( 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tide repeats 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IFIT1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