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森林树种的共存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生态学家经常假设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和性状差异促进了物种共存,但将功能性状与生态位差异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很少,而将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位结合起来研究,可以建立物种水平上功能性状和具体环境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为群落物种共存提供机制性解释,同时也可以基于性状开展不同环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预测。本研究以秦岭山地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不同红桦林群落中主要冠层树种幼苗的微生境结构和功能性状。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分析了不同树种幼苗的更新生态位和功能性状的差异、更新生态位与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暖温带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机制,同时也可为相似群落的物种多样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的三个类型的红桦林群落中,共存树种幼苗的更新微生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暗示更新生态位差异在促进群落物种共存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光照是决定树种幼苗建立的主要因素。(2)不同红桦林群落内共存树种幼苗的功能性状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同树种幼苗功能性状所反映的生活史策略对其建立微生境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暗示了不同树种对不同更新微生境的选择适应过程。此外,一些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一些则保守,并且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的差异随物种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树木功能性状随着生活史进行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个体的发育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幼苗叶功能性状和种子性状与其建立微生境变量显著相关,并且它们都一致反映了沿着林下光梯度更新生态位的分化,暗示叶性状和种子性状可以预测幼苗建立的大部分微生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