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现今国内外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成为世界肿瘤之首,其中15%-20%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SCLC凭借其组织分化差、增长速度快、进展时间短等特点,已成为了肺癌类型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SCLC分为广泛期和局限期,约2/3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广泛期,只能采取全身化学治疗。依托泊苷+铂类(EP)方案作为SCLC的单一化疗方案已应用多年。2002年,日本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首次证明伊立替康+顺铂(IP)方案在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中疗效优于EP方案,因此,在此项研究结果的基础上,NCCN将IP方案认定为广泛期SCLC的的一线治疗方案选择。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一种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是一种强效抗癌药物。但是因其可能发生严重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如严重迟发性腹泻和4级粒细胞下降,限制着它的临床应用。近年来,研究CPT-11不良反应的预测因素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CPT-11的治疗疗效,减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1(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1B1, SLCO1B1/OATP1B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观察SLCO1B1的基因多态性表达能否作为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预测因子,以利于指导临床进一步个体化用药。方法本研究选择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65例,并在给予一线或二线含CPT-11化疗方案前留取其外周静脉血3ml并用枸橼酸钠抗凝。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技术对全血DNA进行SLCO1B1 A388G/T521C等多态位点分型分析。观察研究对象应用含CPT-11化疗方案后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下降和迟发性腹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5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SLCO1B1 (A388G)正常野生型AA者6例(9.23%),突变者59例(90.77%)。SLCO1B1 (T521C)位点为正常野生型TT者为43例(66.15%),杂合突变型TC 22例(33.85%),未检测到纯合突变型CC。2.双野生型*1A(388A521T)6例(9.23%),单突变型*1B(388G521T)37例(56.92%),双突变型*15(388G521C)22例(33.85%),未发现单突变型*5(388A521C)。3.单独分析SLCO1B1 (A388G)和SLCO1B1 (T521C)的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低的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分析发现:1例(1/6)双野生型*1A(388A521T)患者出现Ⅲ-Ⅳ度腹泻;单突变型*1B(388G521T)Ⅲ-Ⅳ度腹泻者6例(6/37),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低者3例(3/37);双突变型*15(388G521C)中Ⅲ-Ⅳ度腹泻者5例(5/22),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低者4例(4/22)。统计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小细胞肺癌患者SLCO1B1 (A388G)基因突变率较高,SLCO1B1 (T521C)基因突变率相对低。2.小细胞肺癌患者SLCO1B1 (A388G)和SLCO1B1 ((T521C)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无相关性。3. SLCO1B1基因(A388G)和(T521C)两位点的联合突变并不增加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