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疟疾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世界疟疾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5亿人患疟疾,100万人以上因其死亡,30多亿人口受其威胁。重复感染是疟疾的突出特征之一,而疟原虫免疫逃避相关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严重阻碍了疟疾疫苗的研制进展。由于尚无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问世,药物治疗一直是人类控制疟疾的唯一方式。氯喹(chloroquine)是经典的抗疟药物,但鉴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株的不断出现,WHO推荐在耐药性恶性疟原虫流行区采用以青蒿素(artemisinin)类抗疟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虽然抗疟药物治疗可有效清除患者的疟原虫感染,但在流行区普遍存在再次感染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宿主很难建立长期持续的抗疟保护性免疫。有研究证实,宿主抵抗再感染的能力随着两次感染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带虫免疫,即控制原虫血症于低水平而不完全清除疟原虫是疟疾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似乎与避免疟原虫耐药而进行根治性药物治疗控制疟疾的基本原则相矛盾。鼠疟模型显示,早期根治性治疗的感染小鼠,对同种疟原虫的再次感染很难发挥有效的抵抗作用;而氯喹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青蒿素类)可能对宿主的细胞或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抑制效应。为此,抗疟药物对疟原虫感染宿主获得性免疫建立和抵御再感染能力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阐明。 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通过早期建立有效的Th1型应答和后期的抗体效应最终消除疟原虫的感染。IFN-γ和特异性IgG是参与这一过程必需的效应分子。本研究以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Plasmodium yoelii 17XNL)和致死型(Plasmodium yoelii 17XL)分别感染可自愈的BALB/c和DBA/2小鼠,经自愈和不同剂量氯喹或青蒿琥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