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肺切除手术中,夜间手术对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肺切除手术中夜间手术对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目的:为了探讨在工作时间(18:00之前)和夜间时间(18:00之后)手术对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行VATS辅助下肺部手术的所有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评分,主刀医生,手术类型,手术时长,手术时段,术中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术中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将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组合,进一步绘制可视化和个体化的预测发生术中并发症的nomogram图。另外利用1:4的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平衡两个手术时段病人临床资料的基线差异,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5767例接受VATS肺切除术的患者。其中工作时间内手术15280例(96.1%),夜间手术487例(3.1%)。203(1.3%)例发生术中并发症。血管损伤是术中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占92.1%(187/20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68,95%CI:1.43-1.98,P<0.001)、性别(OR=1.71,95%CI:1.26-2.32,P=0.001)、主刀医生手术经验(OR=2.07,95%CI:1.56-2.75,P<0.001)、手术类型(OR=0.31,95%CI:0.20-0.49,P<0.001)和手术时间段(OR=2.69,95%CI:1.61-4.86,P<0.001)是发生术中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夜间手术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作时间。基于1:4的PSM的结果验证表明,夜间手术仍是术中发生非受迫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95%CI:1.47-5.15,P=0.002)。结论:在VATS肺切除术中,夜间手术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作时间。在目前的劳动环境下,胸外科医生应尽可能避免夜间手术。第二部分≤3 cm的Ⅰ期肺鳞癌手术方式的选择目的:我们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探索≤3 cm的I期鳞状细胞癌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法。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与肿瘤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0年到2011年,我们从SEER数据库里总共收集了1147个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的≤3cm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数据集。经排除后最终有849个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他们均为接受了肺叶切除术或亚肺叶除术(肺段切除与楔形切除)的患者。我们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种手术切除方式的总生存率(OS)和肺癌特异性生存率(LCSS)之间的差异。同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找出影响OS和LCSS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我们分别根据SCC的肿瘤大小和第八版肺癌TNM分期中的T分期对这部分病人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行肺叶切除术组的病人相对于行亚肺叶切除术组的病人并没有显示出OS的差异。但是,相比较于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而言,行亚肺叶切除术组患者的LCSS较差。在亚组分析中,仅当肿瘤大小>2且≤3 cm时,肺叶切除术组才显现出较好的生存结果。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小>2且≤3 cm和年龄>60岁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亚肺叶切除和胸膜侵犯(PI)与较差的LCSS相关。在根据肿瘤大小进行的分层分析中,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仍然证实对大小在>2且≤3cm,即T1c期的的肺鳞癌患者而言,行肺叶切除相比较于亚肺叶切除能够获得更好的预后。结论:对于早期的肺鳞癌患者,可根据肿瘤大小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Ⅰ期肺鳞癌患者而言,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相比,显示出更好的LCSS。当肿瘤>2且≤为3 cm时,肺叶切除术才显现出较好的生存结果,而当肿瘤≤2cm时,亚肺叶切除术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替代术式。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根管预备质量数字化评测方法对提高椭圆形根管预备质量是否有效。材料和方法:选择一颗椭圆形单根管的离体前磨牙,并制作3D打印牙模型。选取20人对其进行根管预备。通过CBCT扫描后,实验组(10人)接受数字化图像引导,对照组(10人)接受CBCT影像引导,分别对原预备根管再次根管预备。通过CBCT扫描及计算机软件进行根管预备质量数字化评测,比较两组经引导后,在根管清洁度、最小壁厚和偏移度的改变
目的:旨在构建数字化咬合板诊疗系统,实现基本数字化流程,对数字化咬合板进行临床评价,为实现数字化咬合板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1.数字化咬合板诊疗系统的构建。应用下颌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并记录颌位关系及下颌运动参数;应用齿科三维扫描仪扫描建立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咬合板CAD设计;采用快速成型打印软件和设备完成数字化咬合板制作。2.数字化咬合板诊疗系统的临床初步评价。设立
目的:探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相关的不同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研究不同乳酸变化趋势对乳酸异常的危重症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同时寻找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相关的指标,探讨初始乳酸水平、24小时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II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465例患者,其中24小时内乳酸持续异常
目的通过基于重症医学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一方面探索数据库挖掘及数据处理方式,另一方面解决相应临床问题为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对重症医学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处理和分析工作,得出相应结论。结果第一部分酒精滥用与非酒精滥用的成人重症监护室患者微生物学差异酒精滥用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比例更高(47.1%vs 52.7%,P<0.001)。对于血液标本,
目的:评估急性创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与其血清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水平的相关性,同时探究血清ApoA-1水平对急性创伤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EICU收治的经过筛查符合入选标准的166例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时间、住院号、临床诊断、既往史、姓名、性别、年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的激发下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来杀灭病变细胞或者组织的。鉴于其独特的优势,如非侵入性、副作用小、可协同性等,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显著疗效。设计合成靶向细胞器的光敏剂进行光动力疗法可有效提高光动力疗法的疗效,如线粒体靶向光动力疗法。最新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需尽早开通受阻血管。机械取栓术具有快速再通、更长的治疗时间窗等优点,但患者疗效反应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因素分析鉴定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本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术并获得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效开通组(m RS<3分,预后好)和无效开通组(m R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仁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并比较急性肾损伤与非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探索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从而期待早期识别、预防、延缓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及改善此类人群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仁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14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仁济医院急诊ICU中收治的脓毒症患者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目的:通过电诱导室颤法建立大鼠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研究左西孟旦对复苏后大鼠肠道微循环的作用,研究不同亚型ATP敏感的钾通道(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ATP)在调控复苏后大鼠肠道微循环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心室电诱导室颤法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模型,根据研究目的对实验大鼠进行随机分组:1)KATP非选择性激动剂左西孟旦组(LEV组,n=10);2)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