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诊治策略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新分型及基于新分型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根据夹层真假腔的情况提出新的分型及亚型,分析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CT(形态学分型、破口位置、夹层长度和真腔直径)、死亡率及随访结果,并基于分型提出新的诊治策略。  结果:33例行保守治疗,7例行开放手术,16例行腔内治疗。保守治疗组中真腔残余直径(46.9%)优于外科手术组(0%)及腔内治疗组(23.3%)(P<.05)。保守组中7例出现影像学上的进展,3例出现临床症状的进展,其中2例行腔内治疗,1例因肠坏死死亡。开放手术组中,1例出现影像学上的进展,2例出现临床症状的进展,行再次手术治疗,但其中1例死于肠梗死。腔内治疗组中没有出现进展的病例也没有出现并发症。  结论:我们推荐形态学的分型来指导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对于真腔通畅的病人,我们建议密切随访的保守治疗,如出现症状或影像学进展,应积极干预;对于真腔狭窄或闭塞的高危病人,腔内治疗可作首选,当有可疑肠梗死或动脉破裂,应该及时行开放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M -H2 O系中各溶液态物质在电势 pH平面内的优势区是Pourbaix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物质的优势区大小由溶液态各物质的活性元素 (M)的总浓度T(M)决定 ;只有当各物质均含有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