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命门穴前后督脉红外热像图变化,探讨电针对三种不同中医体质反应的影响。方法:统计在校学生体质问卷收集阳虚体质组、平和体质组受试者各20例,阴虚体质组19例。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电针前、电针命门穴20 min腰阳关穴、中枢穴、至阳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IRRTM),比较分析电针对不同体质组红外热像图的影响及其反应时效。结果:1.不同体质督脉穴位体表温度特征(1)自然状态下,各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的穴位体表温度沿督脉呈自下而上递增趋势。平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的穴位平均体表温度腰阳关穴<中枢穴<至阳穴(P<0.05),而阳虚、阴虚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各穴的体表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2)自然状态下,阳虚、平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各穴的平均体表温度低于阴虚体质组(P<0.05),而阳虚体质组低于平和体质组(P>0.05)。(3)电针命门穴20min,阳虚、平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各穴的体表温度升高,而阴虚体质组受试者各穴的体表温度降低。其中,阳虚体质组腰阳关穴电针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枢穴、至阳穴差异显著(P<0.01);平和、阴虚体质组各穴位电针前后差异均显著(P<0.01)。(4)电针命门穴20min,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穴位体表温度的平均变化幅度阳虚体质组<平和体质组<阴虚体质组(P<0.01)。2.不同体质督脉IRRTM特征(1)自然状态下,阳虚体质组督脉IRRTM多呈“Y”形分布,平和体质组多呈“T”形,阴虚体质组多呈倒“A”形,各体质组IRRTM出现特异形状例数分布符合二项分布。(2)自然状态下,平和体质组督脉IRRTM连续性较阳虚体质组好、较阴虚体质组差,与周围组织边界较阳虚体质组清楚、差于阴虚体质组,长度较阳虚和体质组长、较阴虚体质组短。(3)电针命门穴20min,不同体质组督脉IRRTM均向后中线集中(P>0.05),增粗、(4)电针命门穴20min,多数受试者督脉IRRTM更连续、清晰、变长。各体质组IRRTM电针后出现特异形状分布例数较电针前增加且符合二项分布。3.不同体质针刺反应时效特征电针命门穴20min,平和体质组平均针刺反应稳定时间多于阳虚体质组、少于阴虚体质组(P<0.01)。结论:1.IRRTM是经络固有的特色现象,不同体质组受试者在自然状态下均有督脉的IRRTM显现。电针对其的集中作用无体质差异、而因体质差别增强效果不一,是针刺对机体具有调畅气血、平衡阴阳的普遍性效果。2.不同体质组受试者自然状态下督脉温度及红外热像的差异,是其机体内气血阴阳状态不一的外在表现。3.不同体质组受试者针刺后穴位平均体表温度在一定时间后可进入平台期并维持在峰值水平,体现了针刺反应具有时效性特点。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前后穴位平均体表温度变化幅度及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出现具有差异性,推断体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针刺反应时效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