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东北地区人工湖淡水藻类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从2014年5月20日开始,到2014年10月9日结束,每周取样一次,共21次采样。取样地点为长春师范大学校内未名湖。每次采样时测定的环境因子包括:空气温度,水体温度,硝酸盐浓度,正磷酸盐浓度,电导率,水体pH值,铅、铬、硒、汞,砷、镉、钡和锑等八种重金属浓度,并对每次水样中的淡水藻类种属进行显微观察鉴定和血球计数板计数。通过研究自然状况下前述环境因子之间的变化过程及藻类种属在采样中的变化特点,分析测量的环境因子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及环境因子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在整个采样阶段藻类种群的演替过程。实验结果如下:(1)空气温度和水体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空气温度在整个采样阶段一般较水体温度高5℃左右。(2)水体中硝酸盐浓度和正磷酸盐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硝酸根离子的最高浓度为1.77mg/L,最低含量为0.54mg/L;正磷酸盐浓度最高值为4.02mg/L,最低时基本为0。(3)水样电导率值与硝酸根离子浓度和正磷酸盐浓度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4)重金属离子在水样中的浓度较小,变动不大,说明水体污染较小。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有限。(5)本次共鉴定出38种藻类,分属于6门中,分别是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和甲藻门。(6)藻类的长期优势种为栅藻,色球藻,小球藻,胶鞘藻和团藻。阶段性优势种为粘杆藻,多芒藻,卵形隐藻,隐杆藻,小环藻,辐节藻,角星鼓藻,微囊藻,四星藻,空星藻,平裂藻,尖头藻。(7)藻类演替现象较为明显,以蓝藻门和绿藻门的藻类演替为主,裸藻门,硅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的藻类演替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