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以大都市上海为龙头,逐步成长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形成了较强的要素集聚能力,发挥了较大的功能辐射作用。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局限,区域内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助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影响了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分析区域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寻求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关节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任务,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当务之急。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明显表现出轴线、圈层和网络三大特征。产业发展、交融和变迁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动力源,正是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转移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极化效应才催生了现代化都市圈的格局与规模。 本论文主要是在都市圈理论和产业空间聚散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中的产业机理。分析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空间格局以及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提出整合区域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概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主要是都市圈理论和产业空间聚散理论。对都市圈的涵义、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判定标准以及核心城市的作用等作了简单介绍。对产业的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及经济辐射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分别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详尽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第四章,在介绍长三角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与发展中的产业机理。第五章,分析长江三角洲产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六章,提出了长江三角洲产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