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治理耕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成本、增加效能、降低燃烧秸秆的数量和排放温室气体等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加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引进、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和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发展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围绕水分综合利用的这一中心点,通过汇合了各工程领域的技术运用,建立田间集雨抗旱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立地膜和秸秆覆盖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吉林省是东北黑土区的典型代表。根据其地理环境与大气环流特点等条件,综合考虑当地的作业传统及土壤种类的多样性,保护性耕作划分为四个区域发展建设带。并坚持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民主体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与旱作节水结合,主动为先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这六项原则。重点推行玉米大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等行距沟台互作技术模式,玉米垅侧播种种植技术模式。江苏省的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和作物轮作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把大量残留在耕地表面的秸秆茬覆盖在上面,减少耕作步骤,能够保证种子正常发芽,而且实施必要的植保措施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其核心内容是:覆盖秸秆残茬、免(少)耕(施肥)播种、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周期性深松等。采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大大减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了工作时间,增加了秸秆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保护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