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使得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紧缩,为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现代社会中,处在当今文化交织而多变的世界风云中的人们,强烈希望成为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 跨文化交际于60年代兴起于美国,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它有着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背景,是一交叉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最关注的是文化差异,范围很广。但在我国,对这一学科的兴趣集中在或局限于语言教学界,关注的方面以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为最。 在中国,胡文仲从80年代起开始引进国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自那以后国内许多学者和外语教师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力图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失去兴趣,而青睐于交际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新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根本、语法为目的的旧方法。然而,在过去甚至目前,许多教师盲目采纳新的教学方法。由于对其理论基础没有清楚的认识,自然会应用失败,紧接着弃而舍之。所以,大多数的教师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其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朗读、解释生词,分析课文和处理习题,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厌倦,从而极大地阻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碍于中国和世界的交往,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能满足新世纪对具有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一国语言实质上是学习一国文化。 本文主要对中美两国文化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 第一章简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全文的框架。 第二章讨论了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本章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听力、阅读和翻译的影响,提出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第三章首先指出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差异、语用差异和价值差异。接着对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六组中美主流文化模式进行了比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平等与权力差距、直言快语与人际关系和谐、正式与非正式、弱语境文化与强语境文化、未来时间取向与过去时间取向。本章还从词汇、习语、句法、语篇四个层面论述了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并且指出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在上述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是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本章还构建了文化教学框架,探讨了文化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文化测试的设计,并指出应分初、中、高三阶段系统地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进行文化教学。 第五章结束语,强调文化教学的优点,进一步指出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文化差异的比较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他们将来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国际舞台上施展一技之长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