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诗人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中叶,名门望族,社会名士和清谈家常在一起谈玄论道,悠游山水,作诗属文,研究文义。兰亭集会便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次。曲觞流水和王羲之的书法让这一群文人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是对这一集会的研究却并不深入。对兰亭诗人进行全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在了解东晋中期士人生活情趣及心态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而且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地弄清兰亭诗人在诗歌由玄言向山水转变中所处的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对兰亭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兰亭诗人的具体情况、兰亭诗的分析更好的把握兰亭诗人的心理、情趣、人格,从而了解东晋中期士人的生活及审美情趣,理解当时诗歌所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兰亭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了东晋中期的社会情况。文章认为:大姓世家在西晋末年的移民狂潮中具有主导地位,这些大族在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而获得了可以与司马氏相匹敌的地位。西汉末庄园经济开始出现,东汉末的战乱使士人们将庄园作为享乐之所,东晋士人获得较高地位,没有了生命的威胁,他们风流自许,从容地谈玄说佛,把庄园变成“幽人止息之乡”,在审美的层面上享受人生。汉末儒家思想传统崩溃,道、佛思想开始被一些士人接受,东晋士人没有了生存压力,能够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深入辨析,在解决精神空虚的探索下,东晋人最终建立了儒、道、佛三教互补的理论模式。 第二章“兰亭诗人分析”,集中于兰亭诗人本身对他们的身份、所受教育、人格进行讨论。本章先对兰亭集会的参与者进行考证,介绍了有记载的22人的主要情况。然后对动乱时代私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论述,揭示出当时家族教育对士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史实记载具体讨论家族教育对兰亭诗人的影响。本章还探讨了兰亭诗人的人格。兰亭诗人生活在东晋中期安定的政治局势下和江南秀丽的风景中,但是在他们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心理冲突相当强烈,主要包括思想上儒家和道、佛二教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体现的个人雅俗同体,群体逍遥与事功的徘徊上。这些冲突经过消释和调解,最终建立了游心于淡、出处同归的玄学人格。 第三章“从兰亭诗看兰亭诗人的情韵”,具体分析兰亭集会所作诗歌,通过诗歌内容揭示兰亭诗人重情、散怀山丘的情怀以及对山水的审美观照。主要观点为:东晋人在日常生活中重情,并把这种“情”寄托到了文学作品中。兰亭诗中可以看到大量以抒情为目的的例子,表现出兰亭诗人们聚会的欢欣、对宇宙人生的感受,以及对高人逸士作为典范的理想人格的遐想。兰亭诗展现出诗人们“以玄对山水”,即将山水视为以理化情从而获得逍遥境界的寄托对象。文章从对兰亭诗的分析中,概括出兰亭诗包括玄理、山水、历史、现实的叙述模式,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士人心态。兰亭诗反映了东晋文人对待自然山水的三种观点:把自然山水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人们体悟“道”的手段和工具;当作与污浊的社会相对立的清静之地和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在;视山水为隐逸的终极归宿,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这三种观点正好反映了诗歌从玄言向山水转变的过程。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北京三环路部分坍塌,北京交管局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市民绕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有管理部门用短信提供公共信息的事例。这说明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之际重要的拟话本小说,过去学界对它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文学领域,而它在语言学范围内的价值尚待挖掘。经过我们的梳理,发现《醉醒石》有比较完备的副词系统,且
白先勇的创作提供了性别关系展示的巨大空间,其笔下的人物既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父权社会,又是中美文化互相作用、彼此激荡的产物。本论文立足于女性阅读,利用女性主义、后殖民和文
在南宋,杨万里是位很有影响的作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等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以诗作的表现最为亮丽.他一生热爱写诗,把作诗当作是人生意义的追求,他诗歌的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