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胡适虽然不是研究日本的专家,但是自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开始,便十分关注中日问题。日本长期处在中华文明巨大压力之下,明治维新后大量吸取西方的先进文化,最终跻身强国之列。经过甲午战争的胜利,更是数胜而骄,觊觎中国的主权与领土。此时胡适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之大患在于日本”。鉴于中日两国实力上的差距,即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情绪弥漫之时,胡适依旧客观冷静分析两国情势,主张对日交涉,走主和的路线。但是由于日本侵略的加剧,再加上对日本自由知识分子态度的失望,胡适的主张渐渐动摇,最终主战的态度占了上风。本论文主要研究1915年至1937年期间胡适对中日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论文将1935年作为主要分割点,分别论述了1915年至1935年胡适的对日态度及产生此态度的主要原因,及1935年至1937年胡适对日态度的变化过程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论文主要采用原版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即搜集整理有关胡适的第一手资料中出现的与中日问题相关的段落,并将这些段落以自己的分析理解翻译成日语,进而探讨胡适对中日关系认识的变化轨迹。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三个观点:1、1915年至1935年,作为理智的爱国者的胡适主要主张“长期准备,强国抗战”,采取对日主“和”的态度。而1935年至1937年,胡适主张“外交路线,准备抗战”,对日主“战”的态度渐渐占上风。这不仅反映了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对日本认知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日摩擦及中日矛盾的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2、胡适本身是一位信仰和平主义的绅士。连这样一位绅士最终都对日本绝望,进而离开主“和”的阵营,可见日本的侵略行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造成伤害的严重性。同时也验证了在实力不对等的条件下,和平主义是没有生存空间的。3、通过对胡适日本认识变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应该思考,在中日关系依旧紧张的今天,围绕钓鱼岛等问题,两国知识分子要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从民族国家考虑,保持冷静,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国民。进而使两国能够和平相处,携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