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韩两国曾在地域上比邻而居,语言接触密切,其中“文字接触”比较明显,汉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调整,造成了各种变异现象,其中诞生了诸如借字表记法、固有汉字等产物。然而“文字接触”问题在学术界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亦未得到科学的界定。研究“文字接触”问题,韩国固有汉字是一个比较好的标本,然而在“文字接触”问题上缺乏严谨的方法论,所以以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在“文字接触”的框架下,对汉字的变异——韩国固有汉字研究,通过模因论,将汉字、韩国固有汉字视为模因,尝试解释在文字接触下的两者的模因机制,并通过这份机制去解释汉字和韩国固有汉字为什么生命力不同的问题。关于韩国固有汉字、语言接触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是,对于韩国固有汉字同汉字反映的文字接触问题涉及较少。本文认为模因论解释中韩文字接触问题,明确排除俗略字、吏读字、口诀字等文字,整理并归纳分类了所引用论文、著作的理论亮点和依据,明确研究是建立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具有一定说服力。首先针对模因论、接触论进行理论解释,理清接触论中文字接触与语言接触、文字接触和文字传播等问题,将中国学术界和韩国学术界对模因论的认识相结合,为本文所需要的理论模型进行统一处理,尝试针对汉字和固有汉字的比较问题上将接触论和模因论相结合。其次具体分析了汉字的形成过程,并分成借贷和干扰两大类,借贷情况又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并具体举例分析,干扰又分两类,具体分析类化字和其他情况。针对固有汉字,具体分析了的形成过程,也分为借贷和干扰两大类,借贷情况依照韩国固有汉字借贷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分析了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情况,干扰方面具体分析了国音字、国义字和合体字的情况。并综合分类的基础上,分成内延的复制过程和外延的传递过程,不同过程具体分析,在固有汉字词汇上明确汉字和固有汉字的生命力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