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各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完善,国际商事仲裁日益成为在跨国交易中被频繁使用的、主要的争议解决方式。国际商事仲裁之所以如此受各国投资者以及商人的青睐,主要在于它对国际商事交易争议的解决具有比诉讼更优越的机制:它赋予当事人以更大的争议解决自主权;它在各国的法律樊篱和司法屏障之间构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它提供了更为公平有效的裁决和执行程序。正因如此,国际商事仲裁才能一直保持发展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国际商事仲裁本身也存在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究和解决。而作为商事仲裁制度基础的仲裁协议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立法,研究剖析实践中出现的相关分歧和问题,并进而辨识出其中的合理因素和主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将进而探讨如何吸收各国有益的经验,完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立法规定中关于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规定,使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结合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和相关典型案例,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和各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概括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立法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规定。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通过比较法分析,指出将书面形式作为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已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进而根据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内立法对书面形式要求的相关法律问题和主流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将对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扩张的各种情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论述中进一步强调对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进行扩大性解释是国际主流趋势。第三章将对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讨论,并简要分析可能被适用的各类法律规定。第四章将在以上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颁布的《仲裁法》的司法解释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法下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相关规定,并相应提出完善此种立法规定的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文章学传统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文章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引起域外学者文人的积极回应。这种双向的共振,涉及到域外学者文人如何通过建立积极的对话行为,与中土文人
“文革”结束,在文坛的“拨乱反正”中,围绕重评“两个口号”所引出的鲁迅“知人之明”和“不要‘神化’鲁迅”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论争。以李何林及其领导的鲁迅研究室为核心
<正>优秀的历史课堂不仅有知识,更有情感,有价值观,有思考。历史中蕴含着值得人类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单元为例,试述我为落实立德
自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开始关注农场动物的福利状况和讨论动物权利开始,动物的道德地位问题成为西方生命伦理探讨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和
目的:探讨成人患者人格特征对正畸治疗初期满意度的影响,为提高成人矫治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初诊和矫治前3个月时,采用正畸满意度问卷和评价人格特征的5因素问卷对85名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了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就业机会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关注。科学技术进步主要通过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来影响就业机会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美国劳动力素质
<正>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或生态伦理学(ecoethics)是一种主张把道德关怀(moral consideration)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学说。严格地说,它
本文比较了以人类学和阐释学为主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不同与联系,指出两者的关系和各自负载的深度,论证了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科学实践哲学的
本文对美国学者H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认为该理论在西方环境伦理学阵营中独树一帜 ,从价值论角度出发 ,论证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价值。我们认为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