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究其本质是一项理性的活动,而教学活动作为开展教育的主要路径与形式,理应是处处充盈着理性精神,并且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本身就需要由教师健全、明晰、合理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就是师范生以“教师”这一角色在中小学展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因而,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时刻以自身清晰、科学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价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由此保证教学活动的理性。只有不断经历理性的教学活动之锻炼,师范生个人的教学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继而,教育实习之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目标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师范生在处理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时,教学理性淡薄的现象屡见不鲜。首先,教学理性淡薄的师范生在处理教学目标时缺乏理性思考,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认知模糊、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固守单一化取向以及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体性缺失;其次,教学理性淡薄的师范生在把握教学内容时往往秉持非理性态度,具体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绝对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坚持“效益至上”观、在编排教学内容时主观随意;再次,教学理性淡薄的师范生在选用教学方法时缺乏理性审视,具体表现在对教学方法的本质认识不明晰、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工具理性越位,以及自身教学方法实践模式机械化;最后,教学理性淡薄的师范生在实施教学评价时理性指导缺位,具体表现在对教学评价的本质认知偏差、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偏爱量化取向、并且实施教学评价常流于形式。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教学理性淡薄的现象涉及主、客观和内、外在等多种复杂因素。为了探寻问题之根源,通过与师范生访谈发现其主要原因有:其一,师范生对教师专业性的态度模糊不清,导致师范生常常以一种“非理性”的姿态进入教育实习,由此出现教学理性淡薄的现象;其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学习不够深入、透彻,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缺乏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仅仅只是想当然地、凭日常经验去从事教育这项专业而神圣的事业;其三,师范生教学行为锻炼不够充分、深刻,因而对自身教学行为也缺乏理智、审慎的意识与感受,使得本该属于专业实践的教学行为因此变得盲目被动且随意敷衍;其四,师范生就读学校在设计与安排教育实习的完备性方面仍有欠缺,难以为师范生教学理性的充分彰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针对以上原因,为了有效彰显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教学理性,须主要从师范生这一主体入手,首先,师范生需提高自身教师职业认同感,在意识层面认识并坚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次,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要做到知之真切笃实,形成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使自己成为兼具理性与洞见的“思想者”;再次,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要做到行之明觉精察,深切感知并精准认知自身教育实践的“自由性”、“情境性”,使自身教育实践具备科学性。在彰显教学理性的过程中,师范生这一主体内在的动力作用固然重要,但来自作为外源环境的教育实习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师范生所就读的学校也应努力完善教育实习的设计与安排工作。唯有如此,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效用才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