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文化人向往和汇聚的地方。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与工农兵群众结合,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文化最终形成。全民族抗战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文环境是延安文化整合的基本条件。全面抗战爆发后,已经成熟起来了的中国共产党,高举起全民族抗战的大旗,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与红色首都延安便成了众望所归的一方抗战热土。大批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奔延安,其中有不少左翼文化人士和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形态。这时,延安已有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根据地带来的苏区文化,在加上延安的地域文化,使延安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化形态,形成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边区是中国新型社会的雏形,政治民主、平等、宽松,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淳朴、清新。给文化的整合造成了极有利的条件。延安文化整合以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两个阶段,之前的文化整合是在党的文化思想及政策的影响及指导下,以文化社团及刊物为依托,在文化人对实际生活的逐步深入中进行的。党的文化思想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文章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重视优待的政策。党领导、发起和组织了多个文化团体,并领导、组办了大量的报纸、刊物;领导、组织了大批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深入到民间和部队前线锻炼、工作,体验生活。逐步将党的文化意识转变成文化人和群众的文化自觉。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文化整合是以搞运动的方式,通过文化人与工农兵群众的结合以达到文化人文化观价值观的转变来完成的。由于延安的文化人中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那种自高自大、自我为中心、脱离群众的意识情调还不时会表现出来,不满情绪表现得愈为强烈。党在进行整党整风的同时,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座谈会的总结讲话中,阐述了文艺发展的工农兵方向。座谈会后,文艺界也进行了整风。大多数文化人在对照检查中,找出了自己的不足。随后,他们都按照《讲话》所指引的方向,直接到农村部队去工作生活,走上了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结合中来完成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成为人民的文化工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整合无疑是必要的,起到了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的作用。 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环境,但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说还是有许多启示的。首先党必须搞好自身建设,在文化上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是党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为人民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获取了民心才能真正获得文化上的领导权。再次是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实,以民族化为根基。再次是文化建设要坚持大众化方向,努力将官方主导文化转化成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