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植酸酶基因小球藻的培养及其生理生化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已经验证成功地将植酸酶基因转入海水小球藻并检测到植酸酶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植酸酶表达稳定性分析,对转基因小球藻进行生理生化分析,考察培养条件、培养基组成对转基因小球藻的生长及植酸酶酶活的影响,得出优化组合,为今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打下基础,对于深入开发微藻资源及植酸酶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三种方法对转基因小球藻进行破碎,比较蛋白和植酸酶酶活的测量数值,得出超声波破碎法对细胞壁的破碎更完全,能获得更高的测量值。确定使用超声波破碎法破壁的最佳时间为8min。 从G418抗性平板上挑42个转植酸酶基因小球藻单克隆藻株,培养到一定量,通过植酸酶活性比较,筛选出植酸酶酶活较高的8株藻,经过7次传代,植酸酶活并无衰减趋势,证实植酸酶基因在小球藻中稳定表达。对转基因小球藻产生的植酸酶进行酶性质研究,此酶最适作用pH值为pH3.8和pH6.0,最适作用温度为65℃,耐热能力较好,有利于饲料加工过程酶活的保持。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转基因藻与未转基因藻生理指标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外源植酸酶基因的转入对小球藻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无明显影响。 考察接种量、温度、pH、光强对小球藻生长与植酸酶酶活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接种量浓度取0.074~0.126mg/ml之间,温度22.5℃,pH值8~10,光强范围:1000~5000lx。做温度、pH、光强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出:获得转基因小球藻最大密度的优化组合为:22.5℃,pH值9.5,光强4500±100lx;获得最大植酸酶活的优化组合为:温度25℃,pH值8,光强1000±100lx,并通过验证实验得以证实。 考察碳源、氮源、磷源、维生素对转基因小球藻的生长及植酸酶酶活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0.2g/LNaHCO3;0.5g/LNH4NO3;0.02g/LKH2PO4(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0.08g/LKH2PO4(获得最大檀酸酶比活值P.Amax);0.3mg/LVB1(μmax),0.6mg/LVB1(P.Amax);4μg/LVB12(μmax),1μg/LVB12(P.Amax)。对NaHCO3,NH4NO3,KH2PO4,VB1与VB12做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获得转基因小球藻最大密度的优化组合为:A4B1C1D1E1,即:NaHCO30.4g/L,NH4NO30.25g/L,KH2PO40.02g/L,VB10.15mg/L与VB120.5μg/L。获得转基因小球藻最大植酸酶比活值的优化组合为:A3B2C3D3E2,即:NaHCO30.3g/L,NH4NO30.50g/L,KH2PO40.08g/L,VB10.60mg/L与VB122.0μg/L。A3B2C3D3E2组合所得藻密度分别是基础培养基和f/2培养基的1.11和1.36倍,植酸酶比活值分别是基础培养基和f/2培养基的2.76和2.78倍。
其他文献
我国已查明的可溶性钾资源储量难以满足未来农业对钾肥的需求,开发利用丰富的杂卤石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利用Pitzer理论及HW公式,和文献中298K,323K,348K杂卤石溶于水的平衡
地下水曝气(A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造成的饱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原位操作的显著优势在许多实地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地证实。然而在AS实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经验性的,人们对于AS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地了解。本文从流体力学和污染物传质过程两方面对AS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轴对称空气
合成了5种聚合磷酸盐分别为1,3-二氢苯并三氮唑磷酸盐(1),1,2,2-三氢氨基吡啶磷酸盐(2),1-甲基咪唑磷酸盐(3),8-羟基喹啉磷酸盐(4),和二乙胺磷酸盐(5)。对化合物1和2的单晶结构进行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的保护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在有限的交通资源约束下,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如何提升历史城区的交通容量,激发老城区活力与保护历史建筑之间
大豆是富合蛋白质和油份的重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与大豆农艺性状关系密切,如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因而,有效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利用多种不同的关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有超过50个城市掀起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热潮。既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顺利,也有城市步履难行。公共自行车是否真正适合于所有的城市,城市
会议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镉己成为重要的工业和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链富集,对机体造成各种损伤。本文以绿豆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绿豆根边缘细胞的发育特征,探讨了Cd2+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