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流通领域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被称为“流通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是以超市的兴起、发展和厂商的流通系列化为主要内容的流通变革,主要解决了流通部门与大批量生产体制和大量消费不适应的问题,对传统的落后的流通体制以冲击,并确立了战后日本现代流通体制和流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第二次“流通革命”发生在日本经济成熟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不仅是流通部门或流通机构的变革,也包括流通行政管理制度的大变革,是流通体制变革的综合反映。对日本流通体制变革问题,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二战后至今日本流通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变革的机理是什么的考察,力图系统性地揭示战后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的原因、特征以及变革中的流通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流通环境——流通变革——流通绩效”为分析思路,运用经济学理论,揭示日本流通领域的两次阶段性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技术条件等的内在的经济联系,同时分析流通组织、流通渠道体系与流通政策制度、流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本政府在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选题方面,首次对日本战后流通体制的两次阶段性变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将流通体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理论框架方面,以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和日本的流通变革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流通环境——流通变革——流通绩效的分析框架;在研究视角方面,考察在日本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机构、流通制度和流通结构变革与日本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流通机构与制度变革的内在关系;用大量的日本最新统计数据,来揭示流通体制变革对促进流通现代化的作用与提高流通效能的经济绩效,探讨流通体制变革中微观层面的结构性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在导论部分,通过分析研究背景,阐明了日本流通领域正处在流通体制变革期,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概述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并重点对有关流通体制变革问题研究中处于基础层次上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加以分析和界定,以此作为后文理论和现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