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关于糖尿病(DM)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是否与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下调有关尚存在争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由于其确切的降压疗效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关于该类药物在肢体缺血性血管再生中究竟发挥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目前尚无定论。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DM大鼠肢体缺血性血管再生受损的原因以及ACEI-培哚普利在缺血后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通路。为尽快阐明ACEI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STZ诱导1型糖尿病(T1DM)模型。单侧股动脉结扎诱导后肢缺血。将DM大鼠分为非处理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NOS阻断剂治疗组;ACEI+BK-B1R拮抗剂治疗组。将正常大鼠分为非处理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术后第2天分别给予上述治疗。在治疗1周和4周时分批处死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定量测定后肢肌肉的MVD。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分析后肢肌肉中eNOS、VEGF、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NO和NOS测试盒测定肌肉中NO含量和eNOS活性。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与正常对照(Con)组大鼠相比,DM大鼠的体重低于对照组,而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个治疗组间血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再生分析:治疗1周和4周时,Con组和DM组非缺血侧肌肉MVD均相似。在缺血侧,DM组比Con组的MVD分别降低23%和27%。培哚普利对正常和DM大鼠非缺血侧肌肉MVD均无影响;但使缺血侧肌肉MVD明显增加,这种促血管再生作用在DM组的表现更为显著。联合NOS阻断剂和BK-B1R拮抗剂治疗使缺血侧MVD较单药治疗组明显下降。在一周时分别下降47%和49%;4周时分别下降45%和45%。3.分子机制:与Con组相比,DM大鼠缺血肢体的eNOS、VEGF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NO含量及cNOS活性均明显下降。培哚普利治疗1周和4周后正常和DM大鼠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并在DM组的表现更为明显。联合BK-B1R拮抗剂使缺血侧eNOS、VEGF和bFGF的表达、NO含量及eNOS活性下降;联合NOS阻断剂使缺血侧eNOS和bFGF的表达、NO含量及cNOS活性下调,但不影响VEGF的表达。提示培哚普利的促血管新生作用部分由BK-B1R介导,其下游信号分子包括eNOS、VEGF和bFGF。其中VEGF位于eNOS的上游,而bFGF位于eNOS的下游。4.相关分析:缺血组织的MVD与eNOS、VEGF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NO含量及cNOS活性均呈正相关。结论:DM状态下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和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活性受损。培哚普利对正常和DM大鼠肢体缺血性血管再生均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在DM组的表现更为显著。并与eNOS、VEGF、bFGF的表达上调、NO含量和eNOS活力增加相关。培哚普利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至少部分由BK所介导,并与B1R的激活相关。其机制涉及了VEGF/eNOS/bFGF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