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早期抗旱性的鉴定与苗期生理基础的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稳产最大的威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用水大户。准确、快速对现有推广品种及育种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对我国粮食生产特别是广大的丘陵山区的水稻节水栽培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分别在萌发期、苗期对46份水稻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分析,同时,对不同抗旱性品种的苗期生理基础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采用了20%的PEG溶液模拟干旱法研究了12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萌发特性。并以种子萌发抗旱指数为抗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对其它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的筛选分析,将水稻品种芽期抗旱性评价指标简化为抗旱萌发指数、发芽率、芽长、根长、根芽干重5个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来比较各品种的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各品种的隶属函数值呈现显著性差异,根据隶属值来看各品种的抗旱性排序依次为:陵两优211>中嘉早17号>Ⅱ优93>湘晚籼12号>中早39号>湘丰优9号>株两优4024>湘早籼42号>玉针香>杨两优6号>农香18号>湘早籼24号。(2)应用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为主要鉴定指标,对包含27个湖南省内主要推广品种在内的44个品种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与比较。研究发现: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能排序依次为:Z9>Z857>Z32>Z813>华两优285>Z56=准两优608>Z70=陵两优211>Z370=湘晚籼12号=金优297>岳优6135>Y两优1号>Z856=湘晚籼13号>扬两优6号>新香优102>湘丰优9号>陆两优611>湘晚籼17号>Z51>湘早籼24号>潭两优921>威优644>湘早籼45号>Z50>黄华占=Ⅱ优93>中早39号=株两优4024>Z895>农香18号>Z54>T优272>Z160>Z83>湘早籼42号>中嘉早17号>玉针香>Z50>湘早籼6号>Z52>Z4。同时,将参试品种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杂交水稻的比常规水稻的抗旱性要强,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中、晚稻较生育期短的早稻抗旱性强。(3)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的水稻品种体内SOD、POD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均有所上升。SOD、POD的活性增加幅度与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MDA含量的相对值与水稻的抗旱能力呈负相关:在干旱前期,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脯氨酸含量相对值明显大于抗旱性较弱的品种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与干旱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相对值的品种差异性逐渐减少。(4)干旱会引起叶片的SPAD值上升,但上升幅度与品种的抗旱性无关。(5)干旱胁迫会影响苗高、叶面积的生长,同时也会引起叶片含水量的变化。其中,在轻度干旱的环境下,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苗高生长差异明显,抗旱性强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与干旱时间的延长,所有品种的株高生长都会受到抑制;叶面积增长速度与品种的抗旱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叶片含水量都品种的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症心理行为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儿童多动症患儿160例,随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哌甲酯5mg/次,3次/日,口服,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26  摘 要 目的:评价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手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全麻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负荷量:DF组静注地佐辛0.1mg/kg,昂丹司琼4mg,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昂丹司琼4mg。在
登录网站后,在搜索工具条中输入需要查询的单词,然后选中“词典”单选按钮,再单击“百度一下”按钮就会查到单词的中文意思。
从实际出发,在了解掌握白蜡窄吉丁虫的寄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后,结合北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防治159株被害时间在4年左右的大叶白蜡树,
目的:通过观察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后肺损伤的疗效,探讨血必净对PQ中毒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162例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学中夸张这一辞格就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有很多成语、熟语就是利用这一辞格形成的,夸张这一辞格一经产生就以它特有的魅力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其使用频
通过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对饱和现象的分析,研究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1996~2001年间裁员对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导致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最直接的原因并不是员工冗余,裁员反而
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手机端、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正急速地改变着人类的认知和交往方式。广泛运用BBS、博客、微博、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