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论争过程中,国内学术界对来自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予不同的态度,或批判、或赞同,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基本上是从审美化的现象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而没有对它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层次地逻辑分析。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在中是否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必须从社会以及理论本身的发展演变做客观理性地分析。从西方理论的发展演变来看,自现代社会以来,众学者通过不同方式对平庸繁琐并趋向同质化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或节日的狂欢,对身体欲望的释放,实现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以反抗与超越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艺术领域的一切活动或者概念都将向日常生活转变。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研究,将纯粹艺术理论研究转向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研究,表明大众文化真正得到认可。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个体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一种普遍观念被大众所接受,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这种观念更是被突显出来,广告、媒介等都加入到生活方式的建构,于是带有大众消费性质审美化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由此提出。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生活观念、社会整体意识以及文学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仅仅指审美美化现象本身。这对于中国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就中国的现实语境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推进,改变了中国的大众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成长。消费文化在中国的繁荣,表现出中国大众希望积极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大众的这种强烈欲望以及在催生欲望的广告的双重作用下,带来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大众文化的普及与繁荣,都有力的助长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学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文学市场化、影视化,以及文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反映,深深的打上了消费文化的烙印。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学的互相发展,最终会带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文化研究被中国学术界作为反主流文化的引进,又为大众文化以及当下消费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给予理论支持。那么,为对社会现实给予积极回应,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理论必然被引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