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论争过程中,国内学术界对来自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予不同的态度,或批判、或赞同,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基本上是从审美化的现象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而没有对它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层次地逻辑分析。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在中是否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必须从社会以及理论本身的发展演变做客观理性地分析。从西方理论的发展演变来看,自现代社会以来,众学者通过不同方式对平庸繁琐并趋向同质化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或节日的狂欢,对身体欲望的释放,实现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以反抗与超越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艺术领域的一切活动或者概念都将向日常生活转变。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研究,将纯粹艺术理论研究转向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研究,表明大众文化真正得到认可。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个体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一种普遍观念被大众所接受,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这种观念更是被突显出来,广告、媒介等都加入到生活方式的建构,于是带有大众消费性质审美化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由此提出。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生活观念、社会整体意识以及文学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仅仅指审美美化现象本身。这对于中国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就中国的现实语境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推进,改变了中国的大众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成长。消费文化在中国的繁荣,表现出中国大众希望积极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大众的这种强烈欲望以及在催生欲望的广告的双重作用下,带来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大众文化的普及与繁荣,都有力的助长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学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文学市场化、影视化,以及文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反映,深深的打上了消费文化的烙印。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学的互相发展,最终会带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文化研究被中国学术界作为反主流文化的引进,又为大众文化以及当下消费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给予理论支持。那么,为对社会现实给予积极回应,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理论必然被引进中国。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在大量搜集梳理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研究成果,从文化背景入手,探讨人物品藻在盛唐所体现的审美趣尚,并对盛唐诗歌形成的影响,为系统研究人物
20世纪以来,现代思想研究摒弃了传统的科学主义世界观,由对外在科学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世界、人的在世生活的关注。对科学主义世界观的拒斥也就是用“一切将成”的生成性
闽中是在唐代文学发展变化显著的一个区域。中唐以前,闽中文化发展缓慢,文学只处于零星的萌芽状态;中唐时期,随着该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不断积累,以及建中、贞元年间外来官员
文章根据Lakoff and Johnson的时间理论分析了汉语时间中的空间隐喻,主要对汉语时间词中的"前"和"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指出:汉语中,未来的时间在人们的前面,过去的时间在
围绕着鲁迅的“多疑”这个话题,本文试图从思想特质、精神个性、文学创作三个维度对鲁迅的多疑进行观察和分析。第一章主要从鲁迅的逆向思维、思维的周延性、思维的联想性三
根据可贷资金供求理论从资金的供求角度分析,在利率由市场决定时,具有相同特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国有银行。采用对5家国有银行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12~2016年
元杂剧是古代艺术瑰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剧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对这些文化遗产,前人或侧重研究作家、作品,或偏重探讨剧作的音韵、格律,却很少有人关注部分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受关注的作家之一,从90年代进入文坛至今,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历史、哲学、世俗三个阶段。其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代表了毕飞宇对文学和人生的不同时
舒位是乾嘉时期的重要诗人,在考据盛行、诗歌流派纷争的背景下,舒位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的诗歌既有时代的烙印,又努力追求自我个性,其诗歌在当时得到很高评价,在乾嘉诗坛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