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对隐喻进行定性分析,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尤其是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概念整合理论(Theor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以及动态概念语义学的理论观点——动态概念语义学(Dynamic Conceptual Semantics)审视和解释隐喻现象的产生、实质理解和运作机制。 传统的隐喻研究以形式逻辑为主,语言学家们最初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将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无语境的系统,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人们对隐喻研究进入误区。随后,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科学家对语言与思维的研究的深入,认为隐喻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这一理论使得语言学家们开始着手对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进行探究。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们如Sperber and Wilson(1986),Fauconnier(1985)以及Bartsch(1998)从不同层面对隐喻的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理论保证,并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 第一章为导言,首先对隐喻理论研究背景进行阐述,然后指出论文的基本框架以及写作目的。 第二章介绍了隐喻的定义,对重要的隐喻理论进行回顾,肯定其理论成果,并分析其不足之处,从而指出隐喻研究的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发展方向。 第三章为全文之重心,也是创新点,从语言学不同的三个层面,运用近年来三种较新的语言学理论来探讨隐喻现象。首先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出发,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对隐喻的实质、使用及推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隐喻同其他话语一样,其使用和理解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使用隐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性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其次,在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切入,运用Fauconnier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来阐释隐喻的内在工作机制,说明了关联理论在语用层面上未解释清楚的问题,指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它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第三部分论述了Bartsch的动态概念语义学理论,通过分析概念生成对隐喻的生成机制和建构加以分析,认为从基本概念生成隐喻概念,与新概念的创造并无区别,并不需要特别的程序。诚然,与此同时,本章也对以上三种理论对隐喻的解释的不足之处作了较完全的评析。其中关联理论对隐喻的探讨表现为一种深层语用分析,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解释隐喻成因时表现出来的不足。然而,隐喻具有关联性,这种性质的分析属于程度性分析,而非数量性分析,所以在此对隐喻的分析,尤其是对其工作机制的分析难以量化,因而存在一定模糊性。合成空间理论运用合成空间来演示意义建构,对隐喻认知过程的分析细致有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然而怎样把握空间组合和扩展中的程度,跨空间映射有多少类型,合成后的隐喻概念是否具有确定性,这些问题也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动态概念语义学理论通过构建概念形成的逻辑—哲学模式对隐喻进行解释,在隐喻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理论本身的不足,例如理论对文化习俗方面的忽视也给隐喻研究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结论的上半部分对全文观点加以总结,结论的下半部分讨论了本课题研究的广泛的实际意义以及论文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