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而能源效率的研究则是构建能源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传统上以不断消耗能源和制造二氧化碳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效率也因为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有所不同而显示出区域化差异。尽管“十三五”规划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但由于缺乏对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的科学测算以及对节能减排指标的合理分解,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存在一定困境。而合理的区域精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的基础在于对中国能源效率分布特征的精确掌握。以往的研究在评价能源效率时所使用的不含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全要素能源效率,会让能源效率评价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以往研究多按东中西部进行能源效率的区域划分太过粗糙,同一区内不同的省份之间在能源结构、产业类型等方面差异较大,区域的能源效率不具有普适性。基于此,为验证非期望产出是否会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了解当前中国实际能源效率状况及不同区域之间有何差异,本文通过SBM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与DEA结合的方法,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框架中加入碳排放约束作为非期望产出,对中国分省及八大区域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效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进行测度,并对其呈现的区域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试图为中国制定合理的区域精准节能减排策略提供实证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当前中国绿色能源全要素效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传统能源效率对实际能源效率有所高估,因此对能源效率的评价使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为合理;第二,中国八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区域化差异,随着时间变化,不同区域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逐渐从线状分布向面状集聚,最终区分为三个不同效率区间,而效率区间的区分与地理位置东中西部并不一一对应,因此选取八大区域进行能源效率区域特征研究比按东中西部划分更为合理;第三,从ML指数及其分解指数来看,造成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因此,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时,不应该“一刀切”,应根据区域特征和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精准的节能减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