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灾难捐赠的决策模型与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灾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灾难救助在灾难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都起着重要作用。灾难状态下开展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媒体、外国政府和公众,不同的主体由于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在灾难救助过程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职能,其共同构建了一个灾难救助网络体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技术、资金和资源上占有其他主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其在灾难救助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灾难捐赠的决策模型,分析识别了影响企业灾难捐赠的主要因素;并对企业灾难捐赠行为在股票市场、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和提高捐赠效率应采取的捐赠策略。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当满足公众期望。基于汶川地震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捐赠信息分析研究了企业灾难捐赠的决策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上市公司选择捐赠的数额来看,它们偏好捐赠的数额有:中小型上市公司偏好捐赠150万人民币,大型上市公司偏好捐赠1050万人民币;(2)总资产、上市公司的网页数、公司领导的任职时间、是否为面向消费者的企业等对捐赠额有正向的影响;(3)更大规模的捐赠、较早的捐赠时间和更高的企业声誉能提高捐赠的信息扩散范围。国外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在灾难救助中的积极表现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战略收益。然而,本论文基于市场反应模型分析评估了汶川地震后中国沪深257家A股上市公司的捐赠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灾难捐赠行为并不能得到股票投资者的认可,即公司的灾难捐赠行为会对股票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为避免这种负面影响,一方面上市公司可把捐款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下,并在较迟时候发布捐赠公告;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灾难捐赠决策与沟通机制,积极向股票投资者沟通灾难捐赠对能够为公司发展带来战略收益,以获得他们的认可。捐助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无论行为本身是单纯出自道德或责任,亦或是企业战略和公关营销,都会对企业的社会声誉产生直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捐赠行为主要通过捐赠额、捐赠时间和捐赠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感知。当企业的救助行为在这三个方面与公众期望有高匹配性时,公众则认同此捐赠行为,从而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声誉资本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大部分企业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精神值得赞扬,但值得注意的是,灾难过后部分企业的不诚信捐赠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强烈不满。通过构建基于捐赠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惩罚力度逐渐加大,企业非诚信捐赠成功的概率越小。若政府加大惩罚力度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直接处罚,二是提高企业捐赠信息的透明度。由于企业捐赠的社会效应在所方面收到公众舆论的影响和约束,因此政府通过将企业捐赠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公众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能够有效的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从而使企业非诚信捐赠的概率减小。
其他文献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
母爱主题是中国当代小说疾病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母爱主题首先体现于疾病叙事中的病孩母亲形象。毕淑敏等作家笔下的疾病叙事作品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给予赞美和歌颂,而张洁
研究目的:1.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表型特征,用于本实验下一步研究及进一步用于组织工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2.探
目的:以老年COPD大鼠为模型观察COPD诱导心脏损伤的改变,研究SIRT1调控COPD诱导心脏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探讨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在老年COPD:大鼠心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
本文选取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以及现代的三部关于亚瑟王传奇的代表作(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以及怀特的《永不熄灭的蜡烛》)作为蓝本,对三部作品
本文主要是就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其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对封建社会制度及思想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封建社会吃人的
该文根据中等卫校体育教学实际,着重研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女生的运动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训练之间的关系,探讨女子体育教学的规律,分析中等卫校女生的身心健康与体育教
长期以来,关于余华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在其暴力、冷漠、血腥的创作风格和苦难主题的解读上。这种情况下,余华创作中关于底层叙述的部分和意义往往被忽略了或者往往被遮蔽在其他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在文学界被奉为经典之作,在北美,欧洲大部以及其它说英语的国家,它被定为大学教材中必选的内容。但是,这部中篇小说的地位在文学界也存有争议。自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