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它是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不同学科对于交往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也看到了交往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加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这里面他就大量使用了“交往”这一概念。作为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交往,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范畴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无涉及?如果涉及,他又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的?了解这些理论,无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还是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精神交往的概念辨析入手,首先揭示了精神交往的本质是人、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之一,人是一定交往关系的总和,社会也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产生;精神交往的动力是人的需要的实现途径,需要决定了精神交往的程度、内容,整个社会的交往形成一种相互需要的体系。通过这两点,从而说明精神交往也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替代形式。其次,论述了精神交往具有社会性、能动性、继承性这样几个特点;语言、文字是精神交往的基本形式,对于文化、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交往还出现了新形式,如网络交往。接着,阐述了精神交往具有促进、互补、整合的功能,这有利于文化大融合,有利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加快。最后,描绘了精神交往得以存在的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对精神交往本身的制约以及精神交往对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总之,通过对马克思精神交往观的详细阐述,我们在理论层面能够全面认识精神交往的同时,看到它的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