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99例急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分别分析急、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复方保留灌肠治疗后疗效的对比,为进一步提高该病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前瞻实验的开展提供方案参考。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确诊因盆腔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后并发放射性直肠炎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电话回访及查阅病历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放射性肠炎分度分型、放疗剂量、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等一般资料,将灌肠治疗方案统计后分为三种复方,A组为对症组(抗炎类+止血镇痛剂),B组为肠粘膜修复剂+对症组(抗炎类+止血镇痛剂),C组为中药方剂+对症组(抗炎类+止血镇痛剂)。分别将急慢性患者使用三组药物的治疗有效率,起效时间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将α定为0.05,即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若表格中有1个格子的理论值小于5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实验共回顾了1326例盆腔放疗患者,其中9.7%(128例)出现了放射性直肠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比例5.9%(79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比例5.4%(71例);2)本实验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99名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均为我院盆腔肿瘤放疗后患者,性别分布为,男性22人(22.2%),女性77人(77.8%),其中宫颈癌患者63名(63.6%),直肠癌25名(25.2%),子宫内膜癌3名(3.0%),前列腺癌4名(4.0%),阴道癌4名(4.0%)。年龄区间37-75岁,平均年龄55.04±10.39岁。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44名(44.4%),I度34例(77.37%),II度10例(22.7%)。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55名(55.6%),其中I度35例(63.6%),II度20例(36.4%)。急性患者起病时间最快6天,最迟5月,以放疗后1-2周内出现多见;慢性患者为3月至2年,以放疗后1年左右发病多见。3)、急性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放疗剂量、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急性患者总有效率86.36%(38/44例),A组有效率71.4%(10/14例),B组有效率90%(18/20例);C组有效率100%(10/10例),三组间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4)、将急性患者按放射性肠炎严重程度分别进行比较:使用A组药物治疗I度患者有效率80%(8/10例),II度为50%(2/4例);使用B组药物治疗I度患者有效率92.8%(13/14例),II度为83.3%(5/6例);使用C组药物治疗I度患者有效率100%(10/10例),未收集到使用C组药物治疗的II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在I度放射性直肠炎治疗中,三种复方药物治疗后疾病转归无明显差别(P>0.05)。由于II度C组中无样本,未进行分析,A、B两类药物在II度患者之间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患者平均治疗天数:A组7.86±2.627天,B组9.50±4.989天,C组9.0±3.127天。A组起效时间为4.6±1.075天,B组的起效时间为3.89±0.901天,C组为4.31±1.059天,经统计学三组患者治疗时间与起效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将急性患者按放射性直肠炎严重程度分层比较起效时间,I度中A组起效时间为4.63±0.916天,B组为3.54±0.660,C组4.3±1.059天,三组方差分析P<0.05,行两两分析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加入肠粘膜修复剂后急性I度患者起效更快。II度中A组起效时间为4.5±1.197天,B组为4.8±0.387天,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慢性患者总有效率69.1%(38/55例),A组有效率41.6%(5/12例),B组有效率66.6%(12/18例);C组有效率84%(21/25例),三组间有效率经卡方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予以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C组复方药物治疗效果好于A组复发药物,C组复方药物与B组复方药物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区别。8)、将慢性患者按放射性直肠炎严重程度分层比较后,使用A组药物治疗I度患者有效率50%(5/10),II度仅纳入2人,均无效;使用B组药物治疗的I度患者有效率70%(7/10),II度为62.5%(5/8);使用C组药物治疗I度患者有效率93.3%(13/15)人,II度为70%(7/10)。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在II度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中,三种复方药物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度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中,三种复方药物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予以两两比较,A组和B组之间P>0.05,无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之间P>0.05,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C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II度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中,三组复方药物疗效无明显区别,在I度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中,C复方疗效好于A复方,与B复方在疗效上差异不大。9)、三组患者平均治疗天数:A组13.83±4.366天,B组13.61±4.629天,C组12.92±4.153天。起效时间A组为8.2±1.095天,B组为6.54±1.506天,C组为7.76±2.587天,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时间与起效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0)、将慢性患者按放射性直肠炎严重程度分层比较起效时间,I度中A组起效时间为8.2±1.095天,B组6.13±1.126天,C组7.57±2.209天,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I度中B组起效时间为7.2±1.924天,C组中为8.14±3.388天。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症治疗(抗炎类+止血镇痛剂)、肠粘膜修复剂+对症组(抗炎类+止血镇痛剂)和中药方剂+对症组(抗炎类+止血镇痛剂)是临床用于急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的主要灌肠复方,临床使用的粘膜修复剂以康复新为主,中药方剂以锡类散为主。2、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方剂或肠粘膜修复剂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未能提高好转率。3、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加入中药方剂能提高疾病好转率,尤其在I度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中表现明显。4、在急性I度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治疗中加入肠粘膜修复剂起效更快。
其他文献
目的:在胃癌中检测5-FU代谢相关酶: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rotat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OPRT)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的基因表达及其与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