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猪嵴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全基因序列分析、VP1蛋白表达及其初步应用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嵴病毒(Porcine kobuvirus)属于微RNA病毒科嵴病毒属,2008年匈牙利首次报道猪嵴病毒感染。自2010年10月以来,我国持续暴发猪流行性腹泻,有研究显示,猪嵴病毒感染可能和腹泻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在健康猪群中猪嵴病毒感染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该病毒致病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对河南地区猪嵴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该病毒基因组的分子进化特征和VP1基因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猪群中猪嵴病毒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筛选抗猪嵴病毒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1.河南地区猪嵴病毒分子检测和VP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收集2010-2012年河南地区84个猪场150份猪腹泻样品和23份无症状猪的粪便样品,对猪嵴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对8个猪嵴病毒阳性样品的VP1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样品猪嵴病毒总阳性率为82.1%(142/173),猪场猪嵴病毒总阳性率为82.1%(69/84),表明河南地区各种猪群普遍存在感染猪嵴病毒的现象。其中发病猪群的总阳性率为80.0%(120/150),临床健康猪群的猪嵴病毒感染率为95.7%(22/23),两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猪嵴病毒感染与猪腹泻疾病之间可能没有必然联系。扩增出的8个VP1基因(GenBank登录号:KC176717-KC176724)与中国其它地区的猪嵴病毒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0.7%~9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3.9%~99.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所有已知的猪嵴病毒毒株可构成4个分支,河南的8个猪嵴病毒毒株分别位于其中的3个分支上。2.猪嵴病毒XX株全基因序列分析参照文献已报道的序列合成10对引物,以猪嵴病毒阳性病料提取的基因组为模板,用RT-PCR方法对猪嵴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重组事件预测。获得XX株全基因组结构(GenBank登录号为KC204684)与两个参考株S-1-HUN和Y-1-CHI一致,预测切割位点也相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XX株和其它猪嵴病毒亲缘关系密切,同源性在87.9%~89.1%;基因组各区段和参考株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在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最高的区域是3’-UTR(98.2%、95.2%),同源性最低的区域是VP0(81.3%、82.4%);氨基酸同源性最高的部分分别为3B(100%)区和2C(99.1%),最低部分是VP1(88.2%和87.4%);重组分析显示在VP0区可能有重组事件发生,重组区域为1466-2155nt。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猪嵴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并提示同源重组可能和位点突变共同推动其进化过程。3.猪嵴病毒VP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法,以猪嵴病毒XX株基因组RNA为模板,扩增出VP1含主要抗原位点基因序列,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amH I、Xho I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VP1,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经1.0mmol/L IPTG诱导5h后,进行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株表达出了约40.6kDa的融合蛋白条带,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特异的生物学活性,为以后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制备单克隆抗体提供了较好的抗原。4.建立了猪嵴病毒特异性抗体间接ELISA方法将构建的猪嵴病毒VP1基因原核表达的重组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蛋白经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分别进行纯化,并对纯化后的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同时将猪嵴病毒阳性病料经灭菌处理后,制成猪嵴病毒灭活组织疫苗,蛋白抗原和灭活疫苗同时免疫昆明鼠制备抗VP1蛋白和抗猪嵴病毒多克隆抗体。用重组可溶性VP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抗猪嵴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猪嵴病毒血清学检测及筛选抗猪嵴病毒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城市社区体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和观察法对蚌埠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体育开展存在若干问题。通
白细胞介素6又称B细胞刺激因子,是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必需因子之一,其分泌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18又称为γ-干扰素诱生因子,是一种具有多向和多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体育中考历经多年,对提升体育学科地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体育教学与初中课程教学之间的脱节的现象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旨在建立、健全体育中考模式,使体育教育与升学考试完美的相互衔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功能,可利用的体育教学资源,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教学的构建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隐性德育  体育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比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德育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制度、规则、师生交流等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
反刍动物(如牛、羊等)采食高谷物日粮极易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 SARA),该病是现代奶牛养殖业中的一种多发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泌乳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体育教学要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对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当前,学校改革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既要传统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探讨“小群体学习法”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的两个班学生分别采用小群体学习法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通过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一个人的情绪是受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体育课不能忽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他是一个人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教师以其良好的身心和情绪状态,可以成为学生情绪快乐和生命幸福的引路者。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课堂情绪 正能量 引路人  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有时精心准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动物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IFN分为Ⅰ型、Ⅱ型和新发现的Ⅲ型,Ⅲ型干扰素又称为IFN-λs,其氨基酸水平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