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纬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神学思想,其内容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融合方术、神仙、占卜、天文、地理、历史、经学、文字学等内容,“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被奉为“内学”、“秘经”,班固、曹褒、贾逵等均是谶纬的崇信者,盛极一时。但是,由于谶纬自身包含大量的神学迷信,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又成为阴谋家、野心家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故从东汉末年开始,谶纬逐渐受到冷落,许多统治者下令禁止,并大量焚毁谶纬书籍,至隋炀帝时,完整而系统的谶纬之书基本消亡,而目前所见到的谶纬均为后人辑佚,不成体系,难以窥其原貌。生活在东汉初年谶纬盛行之时的班固,在其著作中仍然保留着数量极为丰富的谶纬材料,这些材料按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在思想、政治、文学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与价值,学术界长期以来尚无人对此进行过专门而深入的清理与研究。故本文以班固著作中的谶纬为研究对象,通过清理材料,分析班固著作中对谶纬材料的记载、运用以及它们的言说方式,试图探讨班固在谶纬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首先,本文梳理了有关谶纬起源以及谶纬名义之辨的各种观点。本文赞同陈槃先生所持的关于谶纬起于邹衍的说法,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在目前学术界有关谶纬起源诸种论点中颇具说服力,有关“谶”与“纬”的名义之辨问题,本文则坚持谶纬“名异实同”的观点。其次,对班固著作(以《汉书》《白虎通》为主)中的谶纬材料进行了分类清理。在《汉书·五行志》中,班固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貌、视、思、言、听”五事相结合,各种灾异按其属性归入五行之中,建立灾异体系;除《五行志》外,《汉书》中传记记载的谶纬材料,涉及45卷,几乎占全书100卷的二分之一,涉及君王、臣子、普通百姓对谶纬的利用,是他们在处理国家、社会、生活事务中的重要依据和准则;经笔者统计,《白虎通》中明确引用谶纬之处共34条,(其中17条仅见于《白虎通》),涵盖全书18个条目,几乎占到全书总条目(43条)的二分之一。第三,分析了班固著述中谶纬材料的文学性。本文认为,班固著述中的谶纬材料体现出丰富的文学性色彩:叙述上,它有着浓郁的故事性;修辞上,运用了联想、想象、用典、隐喻等修辞方法,具有“事丰辞富,蕴藉典雅”的风格;句式上,以四言句为主,亦有三言、五言乃至七言,句式多样,且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第四,分析班固著作中运用谶纬的作用。本文认为两汉之际帝王、臣子对谶纬的信奉与推崇,以及班固个人的人生经历,是班固大量记录、运用谶纬的大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对谶纬的运用,不仅为后世保存了众多有价值的谶纬文献材料,更在为刘汉王朝正名的同时,鉴戒君王,阐扬儒家政治伦理观,确立政治社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