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川西北地区的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未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四种放牧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通过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群落外貌、群落植物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分析,得出了上述群落数量特征随放牧强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植被特征、土壤、草地生产力等指标拟定了川西北地区放牧草地的退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域内的高寒草甸草地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植物等科的植物为主,在未牧样地中,上述几类植物种数占到群落植物种数的34.8%。在轻牧、中牧和重牧样地,由于放牧影响,这~比例分别下降到23.5%、19.8%、15.6%。 群落高度由平均47.5cm下降到36.2cm、26.8cm和13.6cm。群落外貌也随之变得更具季相变化,但在重牧条件下由于植物组成变得单一,群落外貌也相对简单。 2.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测度的草地植物群落a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匀度的变化趋同,上述指标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相邻的放牧梯度间的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都不高,证明不同放牧强度样地间群落的植物组成具有较大差异。 3.分析表明,放牧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不同放牧强度下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不同地形下的高寒草甸草地,在同一放牧强度下的地上生物量有差异,在未牧情况下有平地>阳坡>阴坡的规律;其它放牧情况下的草甸差异不明显。 4.经测定,未牧、轻牧、中牧和重牧四种放牧强度下的高寒草甸草地,其载畜能力分别为7.95、4.35、2.62、0.89个牦牛单位。 5.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几种经济类群的植物,地上生物量有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杂类草(包括有毒有害草)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豆科和蓼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变化规律不明显。这种变化规律表明了,放牧使草地质量有所降低。 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部分数据结果,筛选出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草地植被特征、土壤有机物含量、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生产能力等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定性、定量指标,拟定了针对川西北高原高寒草甸草地的放牧退化分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