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TA1和TA2小鼠杂交后的杂交一代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及其与妊娠次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妊娠和分娩后不同阶段小鼠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变化规律和乳腺导管上皮细胞ERα、PR表达的变化,阐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TA2自发性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观察外源性激素对卵巢去势小鼠乳腺ERα、PR及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机制。方法:1.TA1雄性小鼠和TA2雌性小鼠交配,TA1雌性小鼠和TA2雄性小鼠交配,产生的杂交一代分别命名为F1代和F1’代,再各自妊娠分娩,观察杂交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与妊娠次数之间的关系。2.40只未经产TA2雌鼠分别与雄鼠交配,以发现阴栓作为妊娠0天,分别收集妊娠0天、5天、15天、20天和妊娠分娩后1天、7天、14天和21天小鼠血清和乳腺组织。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析各组小鼠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并绘制水平变化曲线。利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妊娠不同时间小鼠乳腺组织中ERα、PR蛋白及mRNA表达,观察妊娠和分娩后不同阶段雌二醇和孕酮变化特点。3.制作40只卵巢去势TA2小鼠模型,随机分为雌激素组、孕酮组、联合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给与外源性雌二醇和孕酮,使去势小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达到妊娠10-15天左右体内激素水平,观察TA2小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ERα、PR、ki-67和bcl-2的表达。结果:1.9只F1代雌鼠中有8只发瘤,平均发瘤时间为201天,发瘤时平均生产7.67次;8只F1’代雌鼠中有3只发瘤,平均发瘤时间为190天,发瘤时平均生产5.67次。F1代自发瘤发瘤时间明显短于F1’代和TAⅡ自发性乳腺癌小鼠(p<0.05),F1和F1’自发性乳腺癌发生时的妊娠次数明显高于TA2小鼠。2.正常TA2小鼠在妊娠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妊娠10天时,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阳性细胞数增加更加明显,到了妊娠15天,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阳性细胞数达到最大值,并且着色强度加深。小鼠分娩当天,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着色指数略有下降,分娩后7天,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阳性细胞数减少,分娩后14天,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散在有ERα阳性细胞,到了分娩后21天,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ERα阳性细胞数比分娩后14天减少更加明显。PR在妊娠和分娩后不同阶段表达类似于ERα:在妊娠后,PR表达量是逐渐升高的,到达妊娠后期(15天左右)达到最大值,到产后PR表达复又降低。3.给予卵巢去势TA2小鼠外源性雌孕激素,小鼠血清中激素水平可明显升高,和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小鼠乳腺中ER、PR表达升高,孕酮组PR表达略有升高,ER表达没有变化,雌孕激素联合给药组ER、PR表达升高最明显。单独给予雌激素和孕激素组ki-67和bcl-2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联合给予雌孕激素小鼠增殖抗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单独给予雌激素、孕激素组和对照组。结论:1.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A1,表明遗传因素是TA2自发性乳腺癌原因之一,而杂交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与妊娠次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外给予外源性激素对小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表明环境因素也是TA2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的原因之一。TA2小鼠高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TA2小鼠妊娠期间高雌孕激素的分泌及其受体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2.雌孕激素可以诱导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殖,TA2小鼠雌孕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TA2乳腺导管上皮细胞雌孕激素受体变化规律一致,当TA2小鼠不断处于妊娠状态时,其体内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处于较高水平,雌孕激素分别与其受体结合,促使正常上皮细胞增殖。在高水平雌孕激素反复刺激下(妊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不断增殖,进而发生自发性乳腺癌。3.给予卵巢去势小鼠外源性雌孕激素后,外源性激素可以诱导TA2小鼠发生假妊娠现象,外源性雌激素能上调TA2小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ERα的表达,同时也能调控小鼠导管上皮细胞PR的表达,而外源性的孕激素也能部分上调乳腺导管上皮细胞PR的表达,但对ER的表达没有影响。在联合给药组,外源性雌激素上调PR后,此时外源性的孕酮与PR结合,促进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