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西某大型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矿区地面沉陷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而基于GIS平台完成了矿区地面沉陷风险性评价。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矿区面积达83.6126km~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等,调查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灾害以地裂缝为主,矿区东部含水层破坏严重,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受煤矸石及地面沉陷影响严重。综合来看矿区东部地质环境问题严重。(2)矿区地面沉陷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塌陷坑及建筑损毁。从基本地质条件和开采工艺入手,分析地面沉陷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层开采诱发地面沉陷,地质条件及开采条件为地面沉陷控制因素,水文条件加剧地面沉陷。(3)矿区滑动型地裂缝分布广泛,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滑动型地裂缝规模较大且低侧下落明显,受坡体形态影响严重,采空区顶板冒落引起应力重分布及层间错动,山坡上部岩层向下滑移形成张性拉裂带,这种缓慢变形在经过较长时间及重复开采扰动后形成地裂缝。(4)矿区地面沉陷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新采空区及东部埋深较浅的重复采动区域,中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东部趋于稳定的老采空区,低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埋深较大且无重复开采的采空区上方,极低危险区分布于未开采区。(5)矿区地面沉陷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易损区主要分布于国道附近工业用地,次高易损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角城镇,中易损区分散分布于各聚居村落,林地及未利用地分布较广,故低易损区面积较大。(6)矿区地面沉陷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矿区东南国道两侧,主要为工业用地集中区,地下煤层埋深较浅且重复开采较多,目前该区域地表趋于稳定,治理后应尽量避免地面荷载过大的人类活动,以免地面沉陷加剧。本文对矿区地面沉陷及风险性评价的研究为矿山的后续开发及恢复治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它未开发或始开发的矿山预防采空沉陷事故及减少地面沉陷损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