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ce and Silence-Breaking-On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lolnial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文坛著名的华裔作家,倍受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跃居美国畅销书的榜首达九个月之久,并获得了包括“全美图书奖”和“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之后她又相继出版了《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的女儿》(2001)和《拯救快淹死的鱼》(2005)。在《接骨师的女儿》出版之后,谭恩美宣布这部小说是她的自传性最强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写于谭恩美的母亲去世之后,小说中的故事与谭恩美的真实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小说也备受国内外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各种研究观点层出不穷。其中后殖民女性主义,也称为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越来越关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沉默与打破沉默的主题。在《接骨师的女儿》一书中,沉默与打破沉默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所以对沉默和打破沉默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利-丁我们更好的了解华裔女性和本书作者谭恩美的写作目的。论文作者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接骨师的女儿》中沉默与打破沉默的主题。   本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共分三章。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华裔文学的发展,美国华裔女性的定型看法和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的简介。除此之外,还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中第一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近年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越来越受文学批评界的欢迎,它结合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并使之成为亚洲文学评论的一枝新秀。其次论文分析了“沉默”的意义、分类以及功能。沉默本身是无声的,但它有超越语言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沉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呈现不同的内涵,并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二章分析了露丝的沉默和她打破沉默的方式。露丝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她的沉默部分源于她的华裔血统。最终她选择了通过写作来打破她的沉默。第三章描述了卢玲的沉默和她打破沉默的方式。卢玲是露丝的母亲,是一位美国华裔移民。在卢玲的生活中,她始终试图冲破包围着她的美国文化和美国人。她的沉默主要源于她的语言障碍。她用汉语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女儿,信中叙述了她的整个的人生经历,以此她打破了她的沉默,并将家族历史和中国文化传授给了她的女儿。   最后是结论部分。美国华裔女性只有打破她们的沉默,清楚的表达她们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其他文献
语码转换是在同一个句子或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一种现象(Milroy& Muysken,1995)。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话题在语言学界逐渐热门。研究者们纷纷从社会
随着印尼进入民主转型时期,印尼政府逐步废除一系列长达30多年歧视华人的政策,颁布新国籍法,印尼华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印尼华人通过创建华人政党、组建社团
礼貌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礼貌现象引起了语言学
英语动词—ed分词历来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传统的语法书对动词—ed分词的句法功能虽然有详细的介绍,但只是把它视为特殊的语法现象加以描述。在当前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占卜者》中完成了她对二十世纪中期女性争取完整自我和生存的文学探讨。本文作者通过详细论述女主人公及其女儿的处境,旨在研究劳伦斯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的生存之道;既描写成人内心世界的阴暗,也描写儿童的残酷与冷漠。1962年她出版了小说《金色笔记》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言语交际中普遍而复杂的一种现象。自从Lakoff于1972年首次提出这个术语之后,学者们便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约八十年代起
学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提出的“范式”(“paradigm”)理论,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借助这一理
学位